看兩岸》這是我想像中的研究生生活嗎?

準備研究生考試。(作者提供)

研究生學習的關鍵詞可能是「自主性」,沒有過多的課業壓力與考試壓力,學什麼、怎麼學,主動權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經歷職場生活後重返校園的Jo Jo 格外珍惜這段自主學習的時光,「我研究所的生活就是各方面安排其實都蠻充實的,我自己覺得很充實,作息很規律很穩定。沒有任何的外部因素會逼着我要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所以基本上我只要決定做什麼事情都是我自己喜歡的,比如說準備考試,比如說唸書,比如兼職寫稿件等等,我這時間安排基本上都是很滿,然後都蠻快樂的這種感覺。」恰恰是因爲研究生階段沒有課業壓力,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

小史認爲研究生上課模式與本科的存在差異,「研究生之後,老師可能沒有本科期間督促你那麼多。研究生老師其實更水,就顧着自己講,老師一般上課也不是不常互動,就自己講比較多。」但對於上課模式這一點,塞淵卻有與之不同的感受,她覺得相比於本科,研究生的老師對自己的督促更多。「我本科是一個全學校最大的學院,我都上很多人的大課,老師一般不管你的論文和考試,除非你自己跟老師主動溝通。我研究生的學業壓力突然大了無數倍,是因爲我們變成了小班,永遠都在準備小組報告或者是個人的報告,作業佈置的也很多。」

我應該和導師如何相處?

除了上課模式的不同之外,擁有單獨的導師也是研究生與本科生活的區別之一,如何與導師相處是很多研究生繞不過去的話題。塞淵在選擇導師時有自己的標準,「我一定找一個好溝通的導師」,所以她並沒有考慮熱門的學術大佬,而是選了一個更平易近人的年輕教師。「相處起來比較輕鬆,比如他給我安排了什麼工作,我有時候忙不過來,拖延一兩天也不會覺得很有壓力,就是最近會一直催我趕緊想論文選題讓我很頭大」。

與塞淵剛好相反,Jo Jo選擇了一位比較嚴格的導師。他覺得與導師的相處模式是因人而異的,比如他周圍有些同學怕打擾到老師,寫論文時不敢直接問老師的建議,總是猜測老師的想法,很痛苦。但Jo Jo不會這樣「比如說我在上學期我就一開始在想我論文的時候,看完了相關文獻,我就直接去問老師,我說『老師我什麼東西已經看完,大概有什麼樣的結論,可是我對什麼部分領域還不是那麼瞭解,知道有什麼文獻是可以拿來做參考的,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的?」更直接地溝通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小史與導師的相處則是另一種模式,她形容導師對她是「放養中的放養」,「一個學期只見過一次面,說過一次話,基本微信溝通『老師我要去XX,需要您籤個名』,他就說『你拿過來我簽名,順便幫我去院樓某個信箱拿一本書』這樣。寫論文的時候,導師並沒有給我們什麼幫助,主要是自己想自己寫。甚至有同學的導師不僅沒有論文上的指導,反而拿他當免費勞動力使。」

(《研究生的煩惱》之二)

(本文來源:「柚子鋪聊臺灣」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