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去中化 陸強化史觀連結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2015年7月首度提出兩岸要「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得到時任總統馬英九(左)的正面迴應後,一度掀起兩岸史學界共寫近代史、抗戰史熱潮。圖爲2015年馬習會。(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關係僵持,去年大陸的《懲獨22條》更把文化歷史領域也涵蓋進,在掌握歷史話語權上持續加大力度。隸屬大陸國家智庫的《臺灣歷史研究》期刊升格,企圖搭建兩岸學界的對話平臺,並凸顯兩岸歷史和現勢連結,臺灣如何應處並把握話語權,值得深思。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5年7月首度提出兩岸要「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得到時任總統馬英九的正面迴應後,一度掀起兩岸史學界共寫近代史、抗戰史熱潮,但隨着兩岸關係發生轉折,相關學術交流陷入低潮;去年12月馬英九訪陸,在哈爾濱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後,再提共寫史書,表示臺灣史學界與大陸朋友應合作把這些史實真相一點一滴全部公佈出來。

由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臺灣歷史研究》,2021年從「輯刊」升格爲「期刊」,並於同年10月創刊後,迄今出版13期。刊物升格除展現北京力圖掌握臺灣史研究的學術話語權,而從文章題材和角度,其也意在扭轉檯灣去中國化的史觀。

本報記者檢視2024年出版的4期內容,發現其中不乏來自臺灣學者專文,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林孝庭研究冷戰前期國民黨政府在東南亞的秘密工作;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慈玉則以經濟學家蔣碩傑爲對象,探討其與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聯繫,均令該刊成爲兩岸學界的對話平臺之一。

中共2023年7月罕見舉行全國國家安全系統表彰大會,讓「隱蔽戰線」一度成爲研究熱點。該刊2024年第2期刊出「中共臺灣地下黨史研究」專題,分別探討曾是「皇民化模範」的葉盛吉加入中共臺灣地下黨的心路歷程,以及共諜洪國式在臺發展「隱蔽戰線」的地下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歷史研究》期刊4月將舉辦第4屆臺灣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特別選在蔣中正故里浙江奉化溪口舉行,8月底更將於福建武夷山舉辦「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80週年」學術研討會,明言將「進一步加強與深化臺海兩岸關係歷史研究,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與此同時,作爲大陸民主黨派之一的民革,則將在今年上半年與中國歷史研究院合辦「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預計將在廣東中山登場,都可看出大陸從智庫到黨派,積極透過歷史論述,強化兩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