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實踐

本報記者 侯露露 包 晗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福建廈門是一座典型的海灣型城市。

美,毋庸置疑;留住美,殊爲不易。

海灣型城市的生態保護,是一項世界性課題。廈門海域資源豐富,但海域面積小,開發強度大,經濟活動頻繁,海洋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

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篔簹湖”專題會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開啓了持續30餘年的篔簹湖綜合治理,也由此拉開了廈門“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陸海統籌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的大幕。

其間,廈門與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合作,進行海岸帶綜合管理實踐併成功發展出“廈門模式”,與英國泰晤士河、美國波士頓港一起被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列爲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地區開展治污攻堅、實現協調發展的全球三大典型案例,在國際上推廣併產生廣泛影響。

2017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30多載春風化雨,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廈門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的實踐爲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鑑,這是世界治海史上劃時代的一步。”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理事會榮譽主席蔡程瑛說。

播下一顆種子,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建設

1993年,蔡程瑛來到廈門,爲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與管理項目尋找示範區,試點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

此前一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發展”作爲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內含推動“沿海區、包括專屬經濟區的綜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不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全球範圍內並沒有清晰明確的答案。

蔡程瑛找到廈門市政府,表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想在中國一個城市開展試點、幫助其成爲海洋管理範本的想法。“這個國際項目的預算並不多,但廈門的歡迎程度之高出乎意料,他們對這個項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蔡程瑛回憶,當時的廈門已展現出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領導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其中設置了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專題,並將良好生態作爲廈門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在城市的西南,篔簹湖的一期綜合整治工作已完成。篔簹湖舊時名爲篔簹港,它像一口細長而底部很深的鍋,“鍋柄”伸向大海。由於“鍋底”比入海口深很多,泥沙和污染物容易沉積。上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築堤圍湖,篔簹港變成了篔簹湖,其後湖區周邊高強度建設開發,人口快速增加,導致湖區污染嚴重,水體黑臭,生態嚴重惡化。

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去發展經濟。1988年,“綜合治理篔簹湖”專題會議舉行。“我們制定了一整套治理方案,但要花錢——每年花1000萬元來清理,20多年前的1000萬元對我們來說是天文數字。”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王金水回憶。

從解決最迫切最突出的環境問題入手,着力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廈門先後開展了五期篔簹湖綜合治理,昔日污水橫流、魚蝦絕跡的篔簹湖蝶變爲“城市會客廳”——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習近平主席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晤就在篔簹書院舉行。

篔簹湖的生態修復恰如一堂生動的環保課,在廈門人心中播下環保的種子。“作爲一個海灣型城市,海域就是城市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的藍色國土。海上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與城市息息相關,這就是爲什麼要陸海統籌,進行海岸帶綜合管理。”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總工程師林懷遠說。

1994年,廈門正式加入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與管理項目,開展海岸帶綜合管理的國際示範項目。廈門市政府成立了廈門市海洋管理協調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以及海洋專家組。“我們將國際理念與廈門實際相結合,建立了‘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技支撐、綜合執法、公衆參與’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被國際海事組織作爲‘廈門模式’,在國際上加以推廣。”廈門大學教授、海洋專家組名譽組長洪華生說。

洪華生是中國著名的海洋科學家,是廈門市海岸帶綜合管理項目的重要參與者。她協助廈門市政府成立了由學者、政府和實務部門專家組成的海洋專家組,並擔任首任組長。“在實踐中,廈門注重管理與科研緊密結合,多部門協調綜合管理、綜合開發,使得決策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洪華生說,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體制優勢,也收穫了豐碩的成果。

紅樹林長起來了,秋茄、桐花樹、木欖……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中華白海豚多起來了,坐船出海,運氣好的時候,能看到海豚在海面上時隱時現……

1997年11月,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在廈門開賽。數艇競發,在篔簹湖上拉出道道白色水線。其實,國際摩托艇聯合會負責人在選擇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場地時,原定的5個候選城市中並沒有廈門。因爲航班在廈門降落,負責人蔘觀篔簹湖時,被這裡的美景所吸引,遂決定比賽就在這裡舉行。

2020年6月,受聯合國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委託,由世界頂尖專家學者撰寫的《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發佈,廈門作爲唯一城市案例被寫入藍皮書,“廈門模式”向全球推廣分享。

“海岸帶綜合管理能否實現,地方政府在中間扮演了重要角色。項目能否成功,不是靠國際資金,靠的是地方政府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意願、能堅持。”在此之前,蔡程瑛在其他國家的一些城市也嘗試過類似項目,從來沒有一個取得像廈門一樣的成就和效果。“廈門是我們整個計劃中第一個取得成功的,從此我們在國際上說服別人有了成功的案例佐證。直到今天,國際上談起海岸帶綜合管理,很多時候指的就是‘廈門模式’。”蔡程瑛說。

傳遞一種理念,以環境改善促經濟發展

哥斯達黎加姑娘瑪麗·庫爾在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攻讀海洋事務專業研究生。

出廈門島向北,穿過翔安海底隧道,就到了廈門翔安區。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廈門調研,從全局視野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次年,翔安區正式成立。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所在的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就坐落於此。

“我的祖國以自然風光聞名,但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發展。”庫爾說。哥斯達黎加位於中美洲,這個以“綠”爲主基調的國家超過52%的國土被森林覆蓋,約1/4的國土是國家公園。“我們很需要了解如何在不損害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發展。廈門在這方面很有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2007年,廈門大學申報了中國首個海洋事務國際研究生項目。截至今年1月,該項目共招收學生274人,其中約1/3爲留學生,來自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這個項目從最初就有鮮明的國際化特色,同時招收國內、國外學生,用全英文授課。目的之一就是把廈門的具體實踐作爲教學各環節的生動案例,通過人才培養讓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在國際上推廣開來,讓留學生學成後帶回他們的國家,幫助更多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秦華教授說,廈門實踐告訴大家,要從更長的時間尺度、從綜合全局的視角來看待生態保護對於城市發展的意義,“保護和發展是可以雙贏的。”

中國舉辦的海洋領域培訓班也來到了庫爾的老家哥斯達黎加。從2005年開始,福建海洋研究所開始承擔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外培訓。2017年,研究所首次承辦了在哥斯達黎加舉辦的主題爲海水養殖技術的海外培訓班,參訓學員20人。

“中國的海水養殖技術實用性強,投資少,操作簡單,加之養殖生產多以家庭爲單位,養殖模式容易複製,很受發展中國家學員歡迎。”福建海洋研究所國際交流培訓中心副主任陳栩說。

“第一年培訓班結束後,哥斯達黎加對接部門和學員們的反響很好。因爲當地漁業培訓需求強烈,第二年項目培訓人數增加至100人。學員人數太多,所以分成兩個班上課。”陳栩說。哥斯達黎加面臨減貧問題,沿海的一些漁民原來靠打魚爲生,隨着漁業資源衰退,漁民的生計困難。怎麼減貧?發展水產養殖是個不錯的選項。

在第二年培訓班的結業儀式上,時任哥斯達黎加第二副總統羅德里格斯特地出席,他向來自中國的授課專家表達感謝,表示培訓班契合哥發展需求和理念,爲哥補齊短板,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有益助力。

“一般我們的海外培訓班在一個國家只辦兩年,但是哥斯達黎加希望我們再辦一次。”陳栩回憶,中方專家在培訓中發現,當地海水養殖與環境保護隸屬不同部門,要想發展海水養殖產業,涉及該國不同部門間的協調,所以第三年特別增加一個專題:海洋空間規劃與漁業發展,邀請該國相關部門官員都來參加培訓,共同商討海洋空間規劃。

從海水養殖技術到漁業管理,從海岸帶綜合管理傳統領域到海洋空間規劃、海洋觀測技術,再到海洋管理與藍色經濟發展、大陸架劃界,援外培訓班的內容根據受援國的需求而制定,也隨着海洋科技創新和海洋經濟發展而擴展。“這些年,海洋空間規劃培訓班佔比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思考海洋可持續發展,他們看到了廈門的成功實踐,希望能夠學習中國經驗。”陳栩說。

自2005年至今,福建海洋研究所已完成148期援外培訓項目,累計培訓學員達4400餘人次。通過援外培訓,助力受援國海洋能力建設,促進國家間海洋各領域交流互鑑,加強海洋國際合作,推動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政府、科技界、國際組織及海洋相關企業的交流合作。

技術與理念的合作與交流,在許多領域進行着。

與泰國合作開展沙灘修復。濱海沙灘侵蝕問題長期困擾泰國,著名的旅遊景區芭堤雅沙灘一度不足10米寬,“只能擺下一兩排沙灘躺椅”。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前部長威切·格森通西率隊參觀廈門觀音山海灘、會展中心海灘等修復工程。“他們非常興奮,當時就表示要學習廈門沙灘修復經驗。”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蔡鋒回憶。此後,海洋三所海灘修復研究團隊與泰方進行了數次技術交流,將廈門濱海沙灘養護的理念和經驗帶到泰國;

與印尼合作在印尼北蘇拉威西建立比通聯合海洋生態站。生態站位於“珊瑚礁三角區”中心地帶,這片海域面積約佔全球海洋麪積的1.6%,卻是世界1/4海洋生物的家園。生態站建立後,科研人員在這裡鑑定出1733種海洋生物,發現海洋生物1新屬7新種。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海洋研究中心所長烏迪表示,希望進一步拓展雙方的合作領域,期待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探索更多合作機會。

從技術到理念,從發展優先到發展保護並重——“廈門實踐體現了環境改善對一個城市經濟發展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真正打通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通道,其中蘊藏的技術和理念非常有借鑑意義。”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

建起一個“朋友圈”,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2004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廈門舉辦第二次技術創新暨管理抉擇國際環境會議。此時,廈門的生態環境保護已取得顯著成效——就在一個多月前,廈門剛剛獲評“聯合國人居獎”。

參會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計劃”協調人維爾勒·範德韋爾德博士非常認可廈門實踐。

“你們爲什麼不辦一個國際海洋周呢?”範德韋爾德對與會的洪華生說,“瑞典斯德哥爾摩每年都會舉行世界水周。水周主要是淡水領域的,廈門可以做海水方面的。大家共同探討解決沿海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這個建議很快被廈門接納。2005年10月,廈門首次舉辦“廈門國際海洋城市論壇”,與會代表共同簽署了關於全球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廈門宣言》,並一致提議在廈門定期舉辦“國際海洋周”活動。從2007年起,“廈門國際海洋城市論壇”正式升格爲“廈門國際海洋周”,每年11月在廈門舉辦。

2008年,廈門國際海洋周與斯德哥爾摩水周簽署協議,正式締結爲姐妹周。一個關注海水,一個關注淡水,兩大活動遙相呼應,成爲全球推進水領域合作與交流的兩個最重要的平臺。

“加強陸源污染物防治,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海上絲綢之路與藍色經濟合作”“打造藍色發展新動能,共築海洋命運共同體”……縱觀這些年廈門國際海洋周的主題,作爲聯繫全球海洋政策、技術、決策和行動的平臺,廈門國際海洋周已逐漸發展爲集海洋大會論壇、海洋專業展會和海洋文化嘉年華於一體的國際性年度盛會。

海洋領域許多重要的合作在這裡開展,許多重要的成果在這裡誕生:

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等重要國際計劃建立有效聯動,與“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數字孿生海洋國際峰會在廈門國際海洋週期間舉行,用數據再造虛擬海洋,爲海洋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數字底座,“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依託廈門國際海洋周平臺正式官宣,集結全球頂尖科研力量共同探索深海……

“廈門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合作令我深受鼓舞。”2023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第三次參加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他感慨道,“廈門國際海洋周已經成爲一個具有影響的組織(平臺),它在一系列討論海洋行動的國際會議中真正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今年剛開年,林懷遠和他的同事就將籌備2024廈門國際海洋周提上日程。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廈門國際海洋周還多了一項工作:與東亞海域相關會議融合舉辦。

東亞海域擁有世界上約1/3的珊瑚礁和紅樹林,超過15億居民生活在該地區海岸線100公里以內。這裡是在文化、經濟、環境等方面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區域。

2006年,爲了促進地區國家政府和相關機構在海岸帶綜合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換和經驗分享,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發起成立了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截至目前,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擁有正式成員53個、協作成員4個,覆蓋東亞區域10個國家。

鑑於廈門在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爲中國乃至東亞區域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和經驗,2006年,經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全體成員大會同意,將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秘書處永久設在廈門。

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的53個成員分佈在東亞海域沿岸。“我們共享同一片海,彼此影響,命運與共。我們曾經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發展了自身,是受益者;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時,我們也希望成爲貢獻者,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原副局長、廈門市翔安區政協一級巡視員周魯閩說。

與東盟國家就海藻產業、海洋保護地網絡建設等方面展開合作,與金磚國家聯合建設“金磚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柬埔寨、印尼、泰國、所羅門羣島等多國海洋主管部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發布“藍色市民倡議”並納入共建“一帶一路”藍色合作成果清單……

廈門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修復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爲解決全球海洋生態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爲世界海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廈門在海洋保護和管理方面的做法和成就,學習廈門的經驗,避免走彎路。”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執行主任艾米·岡薩雷斯說,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我們不僅要促進中國沿海省份之間的合作,還要推動區域內的國際合作。

“廈門從一個國際項目的參與者,慢慢地成爲海洋保護某些領域的引領者。”彼得·湯姆森說,中國在推動生態文明發展方面的許多做法鼓舞人心。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