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迷當了語文老師,會怎麼給學生講劉慈欣?

假如你翻開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3課,會發這樣一篇課文:《帶上她的眼睛》,作者:劉慈欣。

沒錯!大劉這篇小說,已經在2018年被選入了初一語文課本。

作爲老阿宅+科幻迷,我們沒能在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學大劉,又很好奇假如科幻迷當了語文老師,會怎麼給學生講劉慈欣?

今天這期銩銩是一次模擬語文課堂,我們請到了老朋友、高中語文老師晏如,以“說課”的方式講講大劉這篇《帶上她的眼睛》。

主播 | 前輩、老亦、小浪花

特邀嘉賓 | 晏如

高中語文教師,科幻教育跨界研討者和愛好者,胡粉

01、教材統編幕後:選一篇科幻小說進課本,爲啥是《帶上她的眼睛》?

2017年新課標教材改版,人教社在統編教材時打算組建“探險單元”,選了楊利偉的《太空一日》,茨威格《偉大的悲劇》,還想放一篇科幻作品。

考慮到教學要求,楊利偉《太空一日》是個向外探險的故事,老師們覺得應該找一篇關於地球的——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對這個星球本身的瞭解卻和太空一樣少。

考慮到學生閱讀,課文面向即將要踏入中二期的初一歲學生,既要讓13歲孩子讀得懂,又不能讓他們失去興趣。

另外,把文章選進教材還要考慮其文學史地位。在教材改版的2017~2018年,必須考慮當代作品中有沒有一篇文章既有科幻代表性,又讓學生感興趣。

正好那個時候大劉得了雨果獎,《帶上她的眼睛》又是大劉1999年首次獲得銀河獎的作品,因此無論從科幻領域,還是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都很有價值。

《帶上她的眼睛》原文有8000多字,當時編選組的成員跟大劉溝通:能不能改成2000字?大劉挺發愁。

他後來想了想,覺得最重要的是保留小說核心——那個小說之所以被人喜歡,因爲它是一個比較單純的故事。他想到凡爾納的小說爲什麼在全世界範圍內受歡迎,用一個教皇說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像水解一般純潔”。

大劉覺得這就是他要保留的《帶上她的眼睛》的核心氣質,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很正確。

其實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還同時推薦了其他一些科幻篇目,比如阿西莫夫的《基地》。課後對比閱讀中有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阿瑟·克拉克的《星》,還有大劉的《朝聞道》。

所以,大劉這篇小說被選並非偶然。

雖然當時大劉爲刪減字數很頭疼,但結果他的名字和在語文課本里跟阿瑟·克拉克同框了,也是一種圓夢。

2、大劉本人做閱讀理解題能拿幾分?語文老師現場判卷

《帶上她的眼睛》的課後習題,我們曾找大劉本人答過——

(1)文題《帶上她的眼睛》有何含義?爲何用“帶上”而不用“拿着”?

大劉:作爲小說的題目,“帶上”好像更正式一些。另外“拿着”有用手拿的意思,與文中不符。

老師批改:大家都看到了,這裡有一個病句——“與文中不符”。與文中的啥不符?缺成分啊!(敲黑板)各位同學一定要注意,答問題的時候不能用病句來作答,是要扣分的。

(2)她沉默了,似乎連呼吸都停止了,但幾秒鐘後,她突然驚叫:“呀,花兒,有花啊!上次我來時沒有的!”“似乎連呼吸都停止了”可否刪去?爲什麼?

大劉:這句話表示她沉默的程度,也暗示了她屏息凝神的精神狀態,如果刪去,文本的色彩就淡了些。

老師批改:這位同學很明顯想要找到一些得分點的,他其實算是踩到了,因爲這個地方的確是要強調人物的狀態。

(3)“很長時間後, 當我想起洗那些那次旅行時穿的衣服時, 在褲腳上發現了兩三顆草籽。”這裡的“草籽”有什麼象徵意義?

大劉:草籽象徵着主人公從大自然歸來後,在精神上殘留的大自然的痕跡。

老師批改:這句話很大劉,踩點踩得不錯(點頭)。

(4)那裡是地球的最深處,她是第一個到達地心的人。“第一個”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作用?

大劉:表明她成爲了人類探索大自然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像阿姆斯特朗一樣。

老師批改:寫作文的時候用阿姆斯特朗是有用的,但是回答閱讀題,舉例一個無關的人是沒有用的。

(5)仿寫句子:每到一處,我都喜歡躺在那裡的大地上。我曾經躺在海南島的海灘上、阿拉斯加的冰雪上、俄羅斯的白樺林中、撒哈拉燙人的沙漠上……

每___________,我都喜歡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劉:每去一座城市,我都喜歡參觀那裡的博物館,我去過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

我們覺得大劉還不如報菜名:

「我每次燙火鍋的時候都喜歡選擇九宮格,我會燙脆脆的毛肚,QQ的黃喉......」

晏晏老師評語:如果讓我來判的話,每一題最多隻能給一半的分,但是由於是作者本人答題,所以他寫什麼都對!

當年第一次知道《帶上她的眼睛》選入語文教材時,我們就請晏晏老師寫了一段感想,她說:

「我一直都盼着語文課本里能出現正式的科幻小說,在課堂上開宗明義正正經經地講上一遭。它不是阿西莫夫的說明技巧,不是星新一的情節處理,也不是卡爾·薩根的電視片解說詞,只是迴歸到科幻小說本身,關於科學,關於真理,關於人類的永恆追求、反思和那些闡述了無數遍的探索故事。這些在《帶上她的眼睛》裡都能提到,就算沒法提到,作爲引子讓學生了解,也是好的。

而教學過程中遭受到的最大質疑,莫過於對科幻小說本身的解讀。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套組合咔嚓嚓砍下來,好好的科幻小說會不會變得支離破碎?

備課之後我更加肯定,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學生讀一篇文章的首要任務是讀懂,而能概括情節提煉中心,是讀懂的基本要求。沒有讀懂,還怎麼培養興趣?

至於還有人擔心,科幻小說入選教材是糟蹋經典,或者認爲科幻太“通俗”不適合當課文,這就更說不通了。世界名著裡不乏從通俗轉向經典的時間沉澱之作,而反覆精讀更是對經典作品的尊敬。

再說,一旦納入了全國統一教材的考試範疇,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幻作品閱讀的微光也會由此一點點遍佈宇宙,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成爲一種涵蓋科學素養與人文關懷的閱讀習慣。」

本期節目我們還聊了:

-賞析:“眼睛”的用詞好在哪?大劉文筆體現在這裡

-爲什麼有這麼多環境描寫?敲黑板,這是高考考點

-科幻也能系統教學!卡爾·薩根、楊利偉、加來道雄,他們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背後都有考量

-科幻的初心與本質:爲什麼語文教材鼓勵我們讀科幻

收聽節目解鎖全部內容!

最近銩銩還在聊這些

戳圖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