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3關鍵 車用半導體供需吃緊短期難解

半導體供應鏈產能全線吃緊,聯電(2303)、臺積電(2330)等臺灣晶圓代工廠面對美、日、德各國政府壓力漸增,要求擴大分配車用業者產能。不過,投顧法人認爲,在3大因素影響下,認爲未來2季供給吃緊狀況持續,最快要到下半年纔能有所紓緩。

投顧法人表示,Gartner預估去年全球車用半導體產值約374億美元,其中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等整合元件製造(IDM)業者貢獻達近84%。臺積電雖爲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但汽車應用僅佔去年營收約3%,換算全球市佔率僅約4%。

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及銷售欠佳影響,許多汽車業者決定減少庫存。隨着居家辦公與5G應用需求升溫,晶圓代工廠稼動率自去年下半年起普遍吃緊,特別是汽車應用較大宗的8吋製程

投顧法人指出,臺積電較優異的12吋製程因可用於生產先進控制器(MCU)與汽車應用控制器,使美、日、德國政府皆籲請公司增加車用半導體生產。然而,由於晶圓代工僅佔全球汽車半導體產值的7%,認爲目前車用半導體的供給瓶頸並不在於晶圓代工廠。

有鑑於汽車系統晶片(SoC)與MCU等先進應用增加,臺積電將透過提升效率優化生產流程達到增加產量目的,臺積電與聯電甚至擴增28奈米產能因應。但投顧法人認爲,此舉無法立即爲營運創造出上檔空間

投顧法人指出,臺積電的主要汽車晶片客戶爲恩智浦、意法與瑞薩半導體等,聯電主要客戶則爲德州儀器及TDK、Ricoh等日系客戶。由於汽車供應鏈因耐用度要求較高,需耗費較長時程認證,汽車晶片製程的認證亦需時間,亦成爲無法立即紓緩供給吃緊狀況因素。

整體而言,投顧法人認爲,由於約84%的車用半導體市場掌握在英飛凌、恩智浦等IDM業者手中,來自晶圓代工廠的供給原本即有限,加上目前晶圓代工廠稼動率已全面吃緊、車廠需要時間認證新產線預期供需吃緊程度最快得到下半年纔可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