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者如何少“踩雷”?高校可教授更多“避坑”經驗
科創企業九死一生,要想發展得好,技術是底氣。但作爲創業者,無論曾經是科學家、技術帶頭人還是大廠高管,只有具備足夠的管理“軟實力”,才能從專業人才向企業家身份轉換,帶領科創企業實現“從10到100”的進一步發展。
在管理方面,高校如何爲科創企業發展加速,創業者需要高校提供怎樣的實際支持?11月12日、20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調研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科創加速中心(以下簡稱“復旦管院加速中心”)、上海億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氫科技”)後發現,高校爲科創企業發展提供的智力支持與資源鏈接要更落地、更有針對性,幫企業發展提前“避坑”。
科創人才技術、管理都要懂
趙冠雷是億氫科技副總經理,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曾在院士課題組相關的產學研企業工作,然後來到現在的企業。億氫科技成立於2019年,專業從事膜電極產品的研發、製造和相關服務,目前規模約60人。與連續創業者不同,由於趙冠雷一直專注在技術層面,難以兼顧管理方面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其實,相比技術,企業管理問題同樣不可忽視。比如,如果初創企業沒有提前做好股權架構,後續就可能因利益分成留不住人,如果對初創企業估值太高、團隊股份較少,就可能導致融資困難,股東太多、太雜也是問題……創業者需要從企業創建之初就做好規劃,否則邊做邊學犯錯成本較高。“等企業規模大了,無論是被收購還是準備上市,可能會暴露一些管理問題,這都可能會成爲雷區。”趙冠雷談到。
因此,對純技術背景出身的科創企業創業者來說,他們需要系統學習相關管理知識,在創業前期就予以規劃考慮,並交給專業人士去執行落地。否則,企業未來發展不僅可能會走彎路,還存在一定風險。比如,創業者需要學習瞭解關於股權架構、融資估值、市場宣傳等內容,甚至還需要具體到財務、風控、“專精特新”企業申請等方面。
科創企業如何獲得這些管理知識?一般來說,孵化器可爲入孵企業提供類似服務,而高校也利用學科優勢,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比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科創加速中心在7至8個月內,爲有一定發展基礎、規模的企業在管理方面“加速”,幫助其快速成長、市場化。
具體來說,一是基於管理學科特點,專門研發適合科創企業的課程,並融入人文、社會學科知識,增強創業者的“軟實力”;二是培養包括企業創始人、中高管在內的管理人才,幫企業打造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團隊;三是在短期內,幫助科創企業取得商業進展,如產品發佈、市場拓展、融資、團隊建設、IPO輔導等,同時規避發展中可能的風險。
與此同時,復旦管院加速中心還幫企業拓展上下游資源,鏈接產業生態。因爲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科創企業創業者,比較瞭解戰略方向、資源整合、市場需求,通過優化組合,可以加速創新企業的孵化。“我們希望將人、知識、思想彙集在同一個空間,讓擁有不同學科、想象力的人相互碰撞。” 復旦管院加速中心負責人岑岺說。
比如,在科創企業家營,趙冠雷就在自己專攻的氫能領域外,結識了來自無人機、人工智能領域的另外兩位創業者。三人一拍即合,瞄準低空經濟的創新機會,跨界整合各自領域的資源,準備合作“智能飛行機器人”項目。
培養科創人才管理能力尚需探索
知識、社羣、網絡、資源……高校通過爲處於快速發展期的科創企業,搭建“加速”平臺,不僅給予智力支持,還打通不同產業,讓人才在平臺中產生交集和互動,構建科創賦能生態。
目前,除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其他商學院也在積極培養科創人才。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融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工學、生命科學、管理學等學科優勢,設計具有實戰導向的新型教育培養模式、跨界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開設科創MBA方向,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
然而,如何獲得科創企業創業者的認同,讓他們儘早意識到管理和技術一樣重要,並不容易。有的先進技術離市場與收益都很遠,不具備商業化能力。要想經營一家企業,需要通過技術創造價值,帶來社會效益。因此,科創人才不僅要有科研能力,還要有創業能力、創新能力。
要想讓科創企業創業者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關鍵在於讓他們通過高校“加速”收穫更多利於實際業務發展的知識、能力、認知及資源。因此,高校在幫企業“加速”成長過程中,還需更懂科創企業,培養科創人才需更有針對性、更落地。
首先,隨着科創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技術創業者希望通過專業的學習,提前避開創業路上可能存在的“坑”。因此,高校在培養科創人才時,一是課程內容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最好是基於創業的實戰經歷和管理經驗;二是教學案例也不能僅侷限於大企業,而是應該更有針對性,關注中小微企業。
創業的成功經驗難以複製,但踩過的“坑”卻能決定成敗與否。“高校老師需要親自入局,只有從頭到尾親自跟一遍創業,才知道科創企業發展應避開哪些坑,給創業者們上好管理課。”趙冠雷建議道。
其次,科創企業不僅希望從高校收穫知識,也希望高校更好發揮平臺作用,既能推動行業交流,也能促進投融資對接。高校在搭建平臺時,既要專業中立也要融合多元。比如,路演需聚焦細分產業賽道,纔有利於幫企業精準對接投融資需求,而通過一些涵蓋不同科創領域的活動,則能爲創業者創造更多跨界創新的可能性。
在產學研合作中,除了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學科如何發揮優勢賦能科創企業的創業者?這一模式還需高校進一步探索與創新,不僅需要在教學層面彌補企業發展的管理短板,也要發揮高校的平臺和背書作用,幫助企業鏈接融資資源,加速科創企業發展。要想提升科創人才的管理能力,不僅需要逐漸培育市場認知,讓更多創業者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也需要高校教育離科創企業更近些,讓學科理論和實戰經驗結合更緊密。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迴應公衆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