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劉德音:美應投資研發及培養人才 而非改變供應鏈

臺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美國電視臺專訪,他表示,美國應投資研發,培養更多的博士碩士學士進入半導體制造,而不是試圖改變供應鏈

劉德音日前在臺積電新竹總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分鐘」(60 Minutes)專訪,專訪內容今天播出。

針對英特爾(Intel)執行長辛格(Pat Gelsinger)談到,因爲世界上有很多晶片亞洲製造,有必要重新平衡供應鏈問題。劉德音表示,美國應投資研發,培養更多的博士、碩士及學士進入半導體制造,而不是試圖改變供應鏈。

劉德音指出,改變供應鏈成本高昂,若要保留自己的技術,放棄全球合作,恐將減緩創新的速度

至於英特爾(Intel)執行長季辛格受訪時坦言英特爾在製造領域落後臺積電,對於英特爾爲何會居於落後,劉德音說,「我們也感到驚訝」。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指出,臺灣半導體被稱爲「矽盾」,意味着世界都需求臺灣科技支持,因此沒有人希望臺灣發生戰爭,他也希望不會發生。

對於主持人問及美國人是否該擔心晶片多在亞洲生產,劉德音表示,他能理解這樣的疑慮,但晶片是否在亞洲製造不是癥結所在,因爲無論晶片在何處生產,都會因疫情產生短缺。

劉德音再度強調,晶片短缺與晶圓廠所在地無關,他並認爲,6月底將可趕上車用晶片客戶的最低需求,但這不代表車用晶片短缺情況,將在2個月後結束。

節目主持人提問關於車用晶片短缺情況,使車廠被迫減產等待,損失數十億美元。劉德音迴應,去年12月時聽聞車用晶片出現短缺,臺積電在今年1月,儘可能擠出更多晶片產能給車廠,預期到6月底,將能趕上客戶的最低需求。不過,劉德音表示,這並不代表車用晶片短缺情況,將在2個月後結束,供應鏈還需進行自我調整,車用供應鏈既長又複雜,供給循環約須7至8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