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的社會責任:把學生教好!

希望老師們每天都懷抱堅定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來到學校,而學校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爲了教育。 圖/張俊哲

張俊哲

然而教師節一過,老師們不免又回到忙碌的狀態。我不甚瞭解中小學教師們的現況—據悉,繁重的行政工作、課外活動、學生投訴等事務,常使他們無暇專心教學,更遑論輔導同學。其實,大專院校的情況亦不遑多讓。許多老師在升等的壓力下,被迫重研究、輕教學。即便升等成功,爲了持續能爭取到研究經費和彈性薪資,論文競賽不僅未曾稍歇,甚至愈加激烈。若老師同時身兼行政職務,還想在教學、研究、服務「三面俱到」,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只能犧牲健康和睡眠來達標。更有甚者,選擇向掠奪性期刊妥協,用看似亮麗的紀錄,來保住名實不符的獎勵。然而不論造假或真作,這樣的惡性競爭已讓高教的本質偏離,致使業績和名利的追求成了主軸,而育才的初衷反淪爲配角。

近年來,各界期許大學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履行社會責任。起初,我以爲這項政策會讓原已失焦的高等教育更難聚焦。然而,當我向幾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學校的老師請益後,他們的實際經驗顛覆了我的成見,甚至澄清了我的思緒,讓我對高教失焦的狀態,有了較客觀的看法。以位處重大災區的大學爲例,老師們可以帶領學生協助社區重建。從打造永續環境、促進產業創新,到規劃居民長照、參與偏鄉教育,師生們的努力處處可見。透過實際參與,學生返校後展現更強的學習動機,期能發揮專業、回饋鄉里,甚至對未來的生涯規劃,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聽完這幾位老師的分享後,我深受感動,得知校園中仍有一羣老師不計譭譽,默默在課堂和社區爲教育深耕。他們雖早已不在乎獎臺上的鎂光燈和網路聲量,卻經常面臨計劃斷炊和升等遲延的挑戰。他們並非不做研究或不寫論文,只因時間有限,進度較慢,且堅持不敷衍、不造假。很多時候,甚至教學和服務的獎項也與他們無緣;僅因他們不濫給分、不擅自我宣傳,導致較不受學生及評審的青睞。我相信有些老師早已將這些打擊視爲家常便飯,但仍有不少人滿懷辛酸。他們選擇犧牲奉獻,淡泊名利,着實令人佩服!

訪問末了,我不敢問受訪的老師們:「您,身體還好嗎?」只希望他們常提的「迴歸初衷」不要帶有太多的苦衷。與他們相比,我自愧不如,因我並未直接參與社會責任的實踐。然而當我告訴他們:「我能盡的社會責任,就是在課堂上把學生教好,因爲這些學生很快就會進到社會!」話語一畢,他們多次重複的「是」、「YES」和「贊」,成爲我今年教師節最大的領悟和禮物。再次謝謝這些好老師!(作者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