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6大趨勢,值得校長深入研究
全文長 4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課程改革有着相對統一的模式,對學校來講,需要的是充分理解和強力執行;教學改革存在着無數種可能,對學校來講,需要的是勇敢嘗試和科學創新。
在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教學改革的成敗與否,既決定着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更決定着課程改革是否在課堂中能夠深根發芽。本文在分析課堂教學涌現出來的各種模式,透視課堂教學現象的基礎上,認爲當前課堂教學改革有如下六大發展趨勢。
1
讓學生參與課堂
要讓學生參與課堂,就得讓教師讓出課堂;雖然教師讓出課堂,但教師仍然是課堂的組織者。所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最大的阻力,並不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參與,而是教師如何從課堂主導者轉換爲課堂組織者,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後者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實現。
很有意思的是,在教師課堂主導能力越強的地方,教師更願意也更有實力來捍衛現狀,因此要實現這樣的轉換更加困難;在教師課堂主導能力越弱的地方,教師在學生不參與課堂或者在課堂上不學習的現狀面前,不得不改變這種教師主導課堂的現狀,於是反倒成了實現這種轉換的突破口。
至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在21世紀初的教學改革大潮中,真正的領軍學校並不是老牌名校,反倒是像杜郎口中學等傳統意義上的薄弱學校。
在那些老牌名校裡,儘管教師主導課堂並不是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但由於教師有較強的主導能力,要麼可以用權威要求學生聽課,要麼可以用魅力吸引學生聽課,再加上學生也有更佳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所以他們的課堂病態並不明顯。
可真到了傳統意義上的薄弱學校,教師主導能力弱一點,學生忍受能力也弱一點,當課堂中總是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睡覺時,如何吸引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就成爲教學改革的頭等大事了。
2
讓學習主導課堂
“小嘛小二郎,揹着那書包進學堂”,儘管這樣的兒歌還在傳唱,但學堂卻已經杳無音訊了。
學生到課堂是來學習的,教師到課堂是來教學的,究竟是教學主導課堂還是學習主導課堂,本來應該由教育目的(實現學習目標)決定的,但最終卻採納了誰強就由誰主導的原則,課堂很自然就成了教師主導、教學主導、教學目標主導的現狀,學生、學習和學習目標反倒成了工具。
韓愈對師者的定義是“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學生只是被動地向教師學習時,只存在聽得懂還是聽不懂的問題,學生自己是難以形成困惑的。事實上,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學生學習了,纔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困惑,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困惑,教師的教學纔有針對性,這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吧。
先學後教,纔會讓教有針對性;以學定教,纔會讓教有有效性。在教學改革走在前沿的課堂裡,有着一個相同的原則,那就是教師教學的時間是可以想方設法壓縮的,與之相應,學生學習的時間卻是要給予保障的。而且,讓學生在教師教學之前,就主動地學習今天的教學內容,也成爲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
誠然,學生的學習問題,學生的學習困惑,只能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只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而不是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中產生的。
至於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惑暴露出來後究竟應該由誰解決,究竟應該怎麼解決,這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至少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了真實的學習問題和學習困惑。
3
把學生組織起來
把課堂還給學生,還真有點不放心,也覺得不怎麼靠譜。
不管是知識的豐富程度,還是經驗的多與少,教師總是比學生要強一些的,如果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限制教師的授課時間,是不是對教師教學價值的限制或者浪費呢?
將教師與單個的學生相比,我相信教師肯定是佔優勢的;但如果將教師與學生羣體相比,要說教師一定比學生羣體的知識要豐富,一定比學生羣體更擅長於教學生的知識,那還真要打一個問號,畢竟“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
因此,教師並不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行了,還需要教師有效地把學生組織起來,充分利用同學之間的學習資源,來營造互幫互助共同受益的學習組織和學習氛圍。
課堂中的學生並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相聚在課堂之中,那就意味着他們應該是一個被聯合起來的羣體,他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學習;事實上,也只有聯合起來的學生羣體,纔會在知識學習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績。
在義務教育全面執行學生就近入學政策之後,班級學生間的水平差異拉大了,傳統課堂以分層授課爲主的模式遇到了強大挑戰。
學生間的水平差異究竟是課堂教學順利實施的障礙,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資源,或者說如何實現從前者向後者的轉換,是教學改革不得不解決的課題。
要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水平差異視爲教學資源,就得采用“讓學生教學生,讓學生幫學生”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團結、在課堂團結中學會學習”。
在教學改革中起着引領作用的學校,都在班級學生組織中下足了功夫,廣泛採用了合作學習和分組教學的方式。合作學習和分組教學的模式,爲那些先懂的學生提供了講解知識的機會,讓他們既鞏固了已經掌握的知識,還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爲那些後懂的學生提供了向身邊學友學習的機會,這種機會比教師的講解往往更加的“貼肉”。
4
把學習過程完善起來
一想到課堂教學,就自然地想到教師在教室中上課;一想到學生學習,就自然地想到學生在教室中聽課。
像這樣理解課堂教學,在很久以前應該說還是基本上到位的;但現在再去審視在教學改革進程中的學校時,就會發現這樣的理解實在過於狹隘。
教師要在教室中上好課,這肯定是重要的;但只是在教室中上好課,卻是大大的不夠。
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從一個單元到一個學期,從一個學期到一個學科,中間的路程還很艱難,但至少從一堂一堂的課,到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教學,已經成爲這輪教學改革的主旋律了。
其實這不僅僅是教學改革的主流思想,也是課程改革深入課堂教學的象徵,是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自覺地應用課程理念的表現。
對學生來講,把學習視爲聽課,或者把學習視爲練習,這不僅僅是狹隘地理解了學習,完全可以說是錯誤地理解了學習。
對於今天的學生,有幾個會在做家庭作業前把教師今天講的知識看一遍呢,又有幾個會把家庭作業做完後再把教師明天要講的知識看一遍呢?把教師今天講的知識看一遍,這叫複習;把教師明天要講的知識看一遍,這叫預習。
遺憾的是,原本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應該的複習和預習環節,在今天卻變得異常的珍貴。
正因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複習的環節,所以在教學改革中才聽到那麼多的“堂堂清、週週清”的做法,雖然這樣的做法並不能替代學生的複習,但這樣的做法有總比沒有更好。
正因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預習的環節,所以教學改革中如此強調“先學後教”,如果大家都有了課前預習,自然就不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先學後教”了。
現在學校裡普遍提倡的“導學案”,就力圖解決學生沒有預習的缺憾。但事實上,導學案的確可以解決學生沒有預習而產生的知識問題,也就是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獲得去上課的前提性知識;但導學案仍然沒有解決學生主動去學習,尤其是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問題。
預習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爲後面的學習提供知識基礎,還在於預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起步,只有有了這個起步,學生纔會對整個學習過程負責任,因爲只有學習過程是他啓動的,他才能夠意識到學習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在幫教師的忙。
5
增加課堂的吸引力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睡着了,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學生太不像話,既對不起自己的學習,又沒有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想想,學生爲什麼會在課堂上睡着了呢?第一種可能是學生自己想要睡覺,所以他就主動地睡着了;另一種可能是學生被課堂催着睡覺,所以他就被動地睡着了。
前一種情況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制力,後一種情況證明教師在課堂上沒有吸引力。
長期以來,我們都在指責學生沒有課堂自制力,但卻發現這種指責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效用;於是,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有不少的學校嘗試通過提高教師的課堂吸引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今天,雖然教學仍然是爲了傳授知識,但卻離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越來越遠,教師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教什麼,更重要的是要關注自己的教法是否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講授教學內容時,一定要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尤其是要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具體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看起來是爲難教師,實際上是以此增大課堂吸引力的重要舉措。
此外,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要借用現代教學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從而讓學生能夠更輕鬆地理解學科課程,也爲了讓課堂教學因爲融入信息技術而變得更富有現代氣息。
由於提高課堂吸引力只是讓學生更樂意於上課,並不是學生上課的目的,所以大家容易把他理解成是教師的課堂作秀。
事實上,就連教師自己也很難區分,究竟自己是在課堂作秀,還是在提高課堂吸引力。在公開課中,往往把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手段有幾種,教學中是否使用多媒體技術作爲考覈的指標,這種爲了使用教學手段而使用,爲了使用多媒體技術而使用,的確成了課堂作秀。而課堂作秀的盛行,也是對教師提高課堂吸引力最大的指責。
6
拓展課堂教學寬度
要讓學生考得好,就得讓學生學得多,而“學得多”在特定學科裡,因爲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邊界已經劃定了,所以“學得多”和“學得深”基本上是同義詞。
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把學科知識學得深和學科考試考得好相等同,這纔出現了教學中喜歡教那些偏、難、繁、雜的知識,道理很簡單,其他教師都教過的知識,自己是一定要教到的,但這並不能保證自己的學生比其他教師的學生考得更好;只有你教了其他教師沒有教到的知識,纔可能讓自己的學生“出類拔萃”。
當教師努力地教偏、難、繁、雜的知識時,一方面自己教得特別的辛苦,另一方面當教學內容越偏、越難、越繁、越雜時,跟着自己學的學生越來越少。
大家都承認,學生不學那些偏、難、繁、雜的知識,是不大可能在考試中“出類拔萃”的;問題在於,這些偏、難、繁、雜的知識究竟是學生自己學會的,尤其是在學習教師所教知識還有餘力的情況下學會的,還是教師費盡心思把學生教會的。如果是學生學會的,那就讓給學生預留時間,而且還要在自己教學生時,培育學生願意自己去學習偏、難、繁、雜知識的興趣;如果是教師教會的,不但教師自己要學到位,還要保證學生學到位。
當大家越來越發現,知識總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時,才發現曾經的努力並沒有讓更多的學生成功,而是讓更多的學生遠離了學科學習。
於是,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上有成就感,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纔是讓學生掌握偏、難、繁、雜知識的,並取得好成績的捷徑。
拓寬課堂教學寬度,還在於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學生的成功並不是單一學科的成功,而是所有學科共同的成功。從高中來看,如果學生每個學科都能考到70分(假設學科總分爲100分),那這名學生基本上就可以上重點大學了。難度並不在於在哪一個學科上考到70分,而是在於學生“每個學科”都要考到70分。
所以,今天的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哪一個學科教師的課堂,還需要學科教師走出自己的課堂,去配合與自己搭班的其他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當自己所教學科太好時,往往是孤軍深入;當自己所教學科太差時,往往會傷筋動骨,兩者都不是好事。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讓學生不偏科,這樣的要求並不是對學生的,而是針對培養學生的教師的,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意味着學科教師之間要團結協作,要互幫互助。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因此,只有能夠有效地完成課程改革賦予的教學使命,只要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哪怕在同一所學校,也應該允許課堂教學有多種多樣的模式。
一所真正優秀的學校,並不是把某一種教學模式做到了極致,而是學校每一位教師都尋找到了與自己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但是,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背後,對課堂教學規律的遵循,對課堂教學發展趨勢把握,還都是不可缺少的……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 課改行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