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皮炎“瘙癢密碼”
參考消息網8月2日報道 據日本《東京新聞》7月16日報道,“特應性皮炎”會引發劇烈瘙癢。到目前爲止,患者出現瘙癢的原因還沒完全搞清,不過日本佐賀大學和富山大學的研究團隊找到了原因之一,並發現了有可能成爲止癢藥的化合物,現在正在與民營企業共同開發新藥。據說在日本國內20歲以下人羣中約有10%的人罹患特應性皮炎,人們非常期待新藥投入使用。
獲得上述發現的是由佐賀大學教授出原賢治帶領的研究團隊,相關內容刊登在今年1月出版的生命科學領域國際學術雜誌上。
出原將瘙癢的原理用鑰匙和鑰匙孔來打比方進行解釋。引起瘙癢的是一種叫做Periostin的蛋白,可以說是引發瘙癢的關鍵分子。當它與神經細胞上的“整合素”分子這一“鑰匙孔”結合時,就會刺激知覺神經,向大腦發出“癢”的信號。
雖然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定數量的Periostin蛋白,但特應性皮炎患者的疾患處會產生過多的Periostin蛋白。出原等人發現,給患者注射一種名爲“CP4715”的化合物後,就能起到消除瘙癢的作用。他指出:“這種藥物原來是爲治療心肌梗死開發出來的化合物,但是我們發現它能代替Periostin與整合素結合,從而抑制引發瘙癢的機制。”
特應性皮炎的症狀是,由溼疹引起瘙癢,如果抓破發炎處,瘙癢程度會進一步加劇,皮膚的屏障功能也會下降,進而陷入越來越容易感到瘙癢的惡性循環。“CP4715”不僅可以止癢,還可以產生抑制溼疹的效果。
出原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專門研究免疫學。本世紀前10年,他使用基因表達分析工具“微陣列”,找到了對引發過敏的蛋白質發生反應的分子。Periostin蛋白是會產生強烈反應的分子之一,但當時還不知道它就是引發瘙癢的原因。
“微陣列”可以對人類擁有的大約兩萬個基因進行分析。出原說,“就像在沙灘上淘金一樣,帶着賭博的感覺進行了研究”,以此說明找出目標分子的難度。這個過程中的轉折點是,培育出了可用於動物實驗、帶有“特應性皮炎體質”的老鼠。
在那之前,出原曾嘗試在老鼠身上塗蟎蟲,讓其產生瘙癢症狀,但進展並不順利,也無法驗證Periostin是引起瘙癢的原因。但在大約7年前,富山大學教授北島勳與出原聯繫說:“原本打算製造神經出現異常的老鼠,結果卻造出了皮膚出現病變的奇怪老鼠。因爲並非我的專業,所以想請您看看。”於是,在天生就會在臉上抓癢的老鼠身上,出原發現了跟特應性皮炎相似的症狀。
用這種老鼠做實驗,發現它會做出抓臉動作以表示感到瘙癢,同時身上還產生了大量的Periostin蛋白。但出原發現,經過基因改造而不帶Periostin蛋白的老鼠完全不會表達有瘙癢感。此外,對攜帶了大量Periostin蛋白的老鼠注射“CP4715”後,它就不再做抓臉動作。
最早發現老鼠這種變化的是一名醫學院的學生,他經常來實驗室,這是他課程的一部分。出原對這名學生說:“如果老鼠不再抓臉了,那就是一大發現,但不會有這麼好的事情吧。”他讓學生觀察注射了“CP4715”的老鼠的動作,結果得到學生報告說:“它真的不抓臉了。”
“我感到很吃驚,連忙進行確認,發現老鼠真的不再抓臉。包括我在內,研究室都開始興奮起來,”出原回憶道,“從兩萬個遺傳基因中發現了Periostin,或是偶然找到可用於驗證試驗的老鼠,可以說研究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以前也有人說,劃時代的成果產生於偶然之中,不過這次我確實有這種感覺。”
目前出原等人正與民營企業聯合進行進一步研究,目標是10年之內把塗抹劑投入實際應用。以往的治療主要採用塗抹劑,裡面含有可以抑制炎症的類固醇,但對於有些患者來說,這種藥物沒有效果。開發中的藥物預計將與類固醇藥物結合起來。
但是,即使能夠將上述藥物投入實際應用,也不意味着能從根本上治療特應性皮炎,因爲不知道它是否會給所有患者都帶來止癢效果。出原教授說:“瘙癢的原因因人而異。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引起瘙癢的所有物質,並找到所有抑制瘙癢的藥物。”對於這次的發現,他指出:“在擴大治療的選項這一點上,我認爲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