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幸福和悲傷過度真的會心碎

科學家研究發現,幸福和悲傷過度會引發「心碎症候羣」。

科學家研究發現,幸福和悲傷過度會引發「心碎症候羣」。相關文章發表在醫學期刊《歐洲心臟雜誌》(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科學家首次在特定羣體中發現一種由沈重情緒引發的疾病,突發心臟病的女性患者中有5%被診斷出Takotsubo症候羣或「心碎症候羣」。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引述《俄羅斯報》報導,Takotsubo症候羣是一種急性心力衰竭症候羣,通常由情緒或身體壓力導致。Takotsubo症候羣的臨牀表現類似於心臟病發作:患者會出現胸部劇痛、呼吸困難和心悸。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症候羣在壓力情境下發展而成,由強烈的負面情緒(親人去世、失業、離別等)導致。此外,幸福的事情(結婚、來之不易的勝利、期待已久的孩子出世等)也會引發這一疾病。

但科學家對這種症候羣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瞭解。只能假設症候羣由大腦對壓力的反應引起,與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的水平升高有關。此外,還有冠狀動脈痙攣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可能。

「心碎症候羣」爲日本科學家Hikaru Sato於1990年首次提出,被命名爲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在日語中指章魚壺,是一種有圓形底座和窄頸的陶瓷壺。這種壺類似於突然受到takotsubo症候羣影響的心肌:心肌的減弱導致左心室的尖端擴至球形。

科學家解釋,「心碎症候羣」常見於女性。90%的患者爲58至75歲的女性,因爲壓力對停經後的身體狀況影響尤其強烈。所幸大多數人恢復得很快,不會對心臟造成長期傷害。左心室的功能通常可在發作後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內恢復。

但在某些情況下,該症候羣的發展可能對心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52%的患者會出現併發症),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