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驛站 1277種海洋生物在吃微塑料
6月28日,以“聚焦高端綠色,加速藍色崛起”爲主題的2024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2024年粵港澳海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此次論壇上,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成爲關注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榮在題爲《環境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的研究挑戰》的主旨演講中提到,環境中微塑料廣泛存在對各級生物體造成潛在生態風險。伴隨食物網的物質和能量傳遞過程,微塑料傳遞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目前已經發現有1277種海洋生物存在攝食微塑料行爲。微塑料等有毒物質會通過“吸收-分佈累積-代謝-排泄”過程對生物造成損傷甚至死亡。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曾永平在《微塑料從陸地到深海的遷移與歸趨》主旨報告中提到,“陸地塑料垃圾向海洋傳輸預測模型”顯示,人口密度和徑流量爲主要預測因子估算的微塑料河流入海通量約爲6600噸/年。用海洋水體表面漂浮的塑料總量,計算出塑料從河流進入海洋後可在海水錶面漂浮約2.4年。河流輸入是微塑料進入海洋的重要途徑。經估算,約21萬噸微塑料沉積在北冰洋的沉積物中,而且以每年約3%的增長速度持續增長。
據瞭解,根據全球各國塑料垃圾產生量、河流入海比值等參數,計算出各國塑料垃圾的河流年入海通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爲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但人均塑料垃圾年入海量(g)排名中國位於79位,遠遠低於排在32位的美國。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鄭焰在題爲《陸海過渡環境與生態科學》主旨報告中提到,在過去50年間,全球低氧海域的面積持續增長。而我國黃河、長江和珠江三大河流近四十年入海氮磷猛增,導致有害藻華暴發、赤潮頻發、水體缺氧、生物多樣性減少,經濟損失制約陸海統籌可持續發展。
論壇由廣東省科協、省生態環境廳指導,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主辦。
2004年,英國R.C. Thompson首次提到微塑料概念(直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2015年,微塑料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成爲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也是國際履約談判主要議題之一。自此,全球科學家們對此問題的研究熱度不減。目前,對微塑料污染問題的關注,已經從科學研究向污染管控和全球治理延伸,從單純的污染問題演變爲環境、經濟、政治交織問題。
文 記者 李鋼 通訊員 科記協圖 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