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車企放緩電動轉型:中國新能源汽車更需保持戰略定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左茂軒 北京報道

汽車電動化的趨勢不會逆轉,但不同車企轉型的態度卻在改變。

近日,奔馳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宣佈,到2027年將推出全新的內燃機車型陣容,到2030年,電動車銷量將佔奔馳整體的50%。

雖然奔馳仍將推動電動化轉型,但和此前定下的“2025年新能源車銷量佔50%、2030年在條件允許的市場全電動化”目標相比,奔馳將電動化轉型的預期目標實現時間大幅度延後。

奔馳不是第一個放緩電動轉型節奏的車企。

去年底,奧迪新任CEO高德諾表示,短期內將繼續推廣內燃機、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放緩純電動汽車推出的速度;福特汽車也在持續削減電動化投入,減少產品產量、推遲工廠建設;豐田汽車公司掌門人豐田章男,則多次在不同場合“唱衰”電動車。

近年來,雖然全球車企都在積極擁抱新能源汽車轉型,但實現盈利的車企只有比亞迪、特斯拉、理想汽車三家。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持續加劇,競爭也愈加激烈。

跨國車企戰略調整的背後,是否會影響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大趨勢?中國汽車堅定擁抱新能源轉型是否正確?這些疑問,都引起了行業內的新一輪討論。

“奔馳也好,福特也罷,跨國公司都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戰略判斷和戰術安排。無論如何,中國汽車產業,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不動搖!行穩致遠。”3月10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跨國車企放緩轉型背後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分享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爲1428萬臺,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16%。其中,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爲887萬輛,佔比達63.5%。

歐洲和美國則分別爲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但銷量均遠低於中國,而上述三地的新能源車銷量佔到了全球總量的九成以上。而在中國市場,約九成的新能源車銷量貢獻來自於中國自主品牌。

燃油車時代的市場贏家們,在新能源車市場暫未取得優勢。

事實上,此前,包括大衆、奔馳、寶馬、通用、福特等在內的歐美車企,均發佈了較爲積極的電動化轉型計劃。

但是,儘管上述車企都已陸續推出了不少電動車型,但大多產品市場反響平平。相比於仍然能夠爲其帶來規模和利潤的燃油車,電動化產品所能帶來的貢獻並沒有想象中高。

以奔馳爲例,2023年奔馳集團全球銷量達249.16萬輛,奔馳品牌銷量204.38萬輛,其中純電車型銷量爲24.06萬輛,雖然純電銷量取得了同比61%的驚人增幅,但奔馳的純電銷量佔比依然徘徊在不到12%的低位。

相比於奔馳內部爲2023年定下的純電銷量佔比20%的目標,去年奔馳的電動化轉型速度無疑是無法令人滿意的。

事實上,現階段大多數跨國汽車具有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均不高。大衆汽車純電動車銷量佔比爲8%,通用佔比僅有2.9%,全球最大車企豐田更是不到1%。

同時,電動車的高昂投資,也在拖累車企的業績。福特的財報顯示,2023年福特電動汽車業務虧損了47億美元,2021年和2022年,福特電動汽車業務分別虧損9億美元和21億美元。包括大衆、奔馳、寶馬等車企均在加大電動車業務的投資,這些面向未來的投資,現階段無疑也會影響企業的利潤。

對於跨國車企而言,成熟的燃油車產品爲其帶來了高利潤,這種情況或許也將延續數年。

因此,這些跨國車企希望繼續保持在燃油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當然,除了企業自身基於經營考慮之外,歐美消費者擁抱電動車的熱情下降,也促使跨國巨頭紛紛放慢轉型腳步。

近日,美國宣稱將放寬“2030年減少尾氣排放以及提高電動汽車銷量”的目標。一些歐洲國家此前也放緩了對於全面禁止內燃機的要求。

此外,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削減甚至取消電動汽車補貼。例如,德國原計劃持續到2024年底的補貼政策突然於去年年底戛然而止;法國補貼新政對車型提出了更多限制,基本上將中國產電動汽車排除在外。

這些政策變化,無疑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車選擇,可能會導致歐洲電動汽車增速進一步放緩。

在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看來,美日等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停留在政府推動爲主的第一階段,而中國目前已進入市場推動爲主的第二階段。

“歐美日的電動化轉型,確實難度比預想的大,進程適當放緩也是順理成章。”董揚認爲,他們原本有一個電動化進程的規劃,後來發現與中國相比,進度太慢了,於是他們提出了更加激進的計劃。新計劃實施幾年後,又發現難度很大,在中國市場看來貌似容易的事情,在歐美日做起來並不容易,於是現在又根據實際情況放慢了腳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2月底在一次媒體溝通會上表示,有一些跨國企業,戰略是清楚的,但戰術很拖沓,賣燃油車還掙大錢,電動汽車發展又受到中國公司擠壓,所以猶豫彷徨。

儘管放慢了轉型的步調,奔馳方面仍然強調,對電動化轉型的堅定決心不變。

但是,從目前的市場競爭態勢來看,傳統車企在與特斯拉以及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競爭中已漸落下風。此時放緩節奏,是否會影響其在未來競爭中的位置,也存在着較大的風險。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新機遇?

目前,業內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趨勢仍保持樂觀預期。

“中國的汽車電動化已進入市場推動爲主的階段,而且個人用車體驗會越來越好,逐漸明顯優於燃油車。因此,電動化趨勢不會被逆轉。”董揚表示。

歐陽明高預計,從短週期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2024年將接近40%,2025年接近50%,2026年超過50%,新能源汽車佔到市場的主導地位;從中週期來看,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會達到1億輛,年銷量會達到2000萬輛,市佔率超過70%。

“由於社會觀念、商業模式的滯後,現在新能源汽車的負面輿論很多,觀念衝擊與負面情緒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歐陽明高認爲,這些問題將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佔據主導地位和新能源革命的爆發會逐步得到解決。

不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毋需妄自菲薄,同樣也不可妄自尊大。

相比燃油汽車,中國新能源汽車整體盈利情況的確需要改善。

在一些中國新能源車企看來,國際車企放慢電動化轉型反而是個機會。

“很多(外國車企)還在猶豫階段,包括奔馳也猶豫了,它能不能All in電車,也需要研發發動機技術,這反而給了我們更大的機會。”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然,雖然外國巨頭們放緩了轉型節奏,但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想要走向全球並不容易。

從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到近期有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追溯性關稅,再到拜登政府對中國製造的聯網汽車進行調查,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出國門仍面臨着多重挑戰。

“中國汽車產業國際化,不要因美國和歐洲的政策壁壘而失望,深入傳統汽車強國的腹地,不會一帆風順,電動車也不會讓我們長驅直入。產品要做精,生態要做好,品牌要做優,就是王道,就是競爭力。”付於武表示。

多位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仍需保持堅定的戰略定力。

歐陽明高認爲,電動汽車初期發展急不得,現在新舊轉換拖不得。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拖不得,否則總在糾結徘徊,夜長夢多,必須將2030年市佔率提升到70%以上作爲目標。

近期舉行的2024年全國兩會,也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再注強心針。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重磅出爐,五次直接提到“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出臺支持汽車、家居、電子產品、旅遊等消費政策”“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其中有4次提到“新能源汽車”,2次提到“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與往年相比,新能源汽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頻率有所提高。此外,多位汽車界代表委員也爲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

此外,3月5日,針對中央企業新能源汽車發展還不夠快的問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在採訪中表示,國資委將調整政策,對三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覈,考覈項目包括技術、市場佔有率、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

嵐圖汽車CEO盧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坦言,方向更明確了。“未來我們要把技術做得特別好,要想辦法把市場佔有率提升,更關心企業長期的、未來的、可持續的、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