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不只求互補 永豐金打破「併購絕緣體」魔咒

京城銀行、永豐金控。(資料照)

搶在要揮別2024年之前,永豐金控拋出震撼彈,宣佈以599億元併購京城銀,如果後續流程順利,最快2025年第4季正式結婚。這消息說新不新、說震撼也那麼震撼,若要說個新鮮哽,大概是永豐金終於開胡,一吐過往幾年老講併購卻沒消息的怨氣,用行動證明不在金控併購大戰中被邊緣化,也可能加速其他金控重啓併購攻勢的腳步。

應該要問,爲什麼永豐金非得、也願意要買京城銀,畢竟京城銀要賣的消息,從去年就開始傳,檯面上能買的金控都傳遍了,甚至上半年一度傳出永豐金就要談成,但後來卻沒消沒息,市場上甚至有種說法,京城銀就不賣了,出售消息瞬間歸於平淡。

在京城銀傳出售時,金融圈有個說法,「要買京城銀,乾脆去買個投資團隊就好!」這話說來真實,也符合現實,京城銀之所以引發關注,與讓京城銀獲利屢創新高的靈魂人物董事長戴誠志有關,他的優勢在於企業金融與投資,而非多數商銀常見的消費金融收入,近年在股債的投資眼光精準,更使得京城銀知名度水漲船高。

成也戴誠志,反過來問,沒有戴誠志的京城銀價值如何?站在多數銀行的角度,抽掉戴誠志的京城銀,少了豐厚的投資收益,那就得看它的分行價值、業務能力強弱,對於國內多數金控來說,這兩項「可有可無」,說可有可無的意思,是需不需要花這麼多錢去買進這些業務,綜效高不高,更甚者這些業務主要都在中南部。

中信金旗下的中信銀、凱基金旗下的凱基銀,甚至元大金旗下的元大銀,某種程度都需要增加銀行部位,但不是非要不可。反倒對於只有1.5顆引擎(永豐銀行、永豐金證券)的永豐金,在短期內沒有能力併購保險公司,證券業務又不可能有大幅擴充下,並銀行成爲唯一的路,但永豐金畢竟口袋不是太深,買銀行就得更講求綜效。

永豐銀是由當年的華信銀行(後更名建華銀行),與何壽川家族的臺北商銀合併,前者是標準的都會型銀行,甚至在當年還有「小花旗」之稱,後者光看名字,就知道它是個天龍國的銀行,分行多在北臺灣,造成永豐銀業務範圍明顯側重北部的結構。

對永豐金來說,並京城銀一來是開胡,在衆多金控紛紛交出併購成績之下,強化自己不被邊緣化,也宣告「我有能力並人」,然合併京城銀,看上的是「少了戴誠志的京城銀」,這或許是其他金控最看重的一步份,有趣的是,這卻是永豐金最不在意的。

既然是京城蔡家要賣京城銀,永豐金在合併京城銀上,幾乎毫無合併阻力,可預期合併過程將會相當順利。而在補足「南霸天」後,也等於補足永豐金這長達20年的業務及據點缺口,未來南北分行佔比可達4:6,對永豐銀絕對是個均衡的走向,更重要的是藉由併購,能瞬間化解「引擎不夠多」的壓力,算是短期就能有感的投資。

在永豐金合併京城銀,將分行家數推升到民營第一大後,某種程度短期內是不需要再憂慮必須並誰,也不用被問併購議題就尷尬。但這卻也打破恐怖平衡,別說銀行業務遙遙領先的中信銀,會「強還要更強」,未來併購更爲積極,銀行業務、分行家數最薄弱的凱基金,恐也陷入不得不併的壓力鍋,這後續效應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