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9.7!叫板BBC!這部國寶級神作,每一幀都好絕

還記得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開頭那段獨一無二的倒計時嗎?

二十四幕唯美又震撼的中國節氣圖景驚豔亮相,將開幕式當天的立春時節作爲結點,以萬象更新開啓盛會,向世界展現中國式浪漫。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節氣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由新華社CNC推出、中國導演戴曉蓮執導的紀錄片《四季中國》,歷時兩年跨越全中國24個省區市,深入探索節氣在這片華夏大地上的故事,一經播出便在B站收穫9.7的高分。

跟隨在中國居住了25年的英國主持人江森海的第一視角,我們將遍歷大江南北,領略24段精彩的中國節氣風物誌。

01

四時佳興,可與人同

“兩千多年前,中國先民通過觀察天文變化節律,探索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

時至今日,節氣依然深刻影響着我國的傳統農業生產,許多古老的民間風俗也在歲月中流傳下來。

春季,在立春這一天,貴州石阡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說春儀式。自唐朝李世民在當地封知春官以來,這項古老的非遺民俗活動延續至今。由村裡最健碩的耕牛開啓春季首次耕種,說春儀式進入重點環節。

當地的春官會準備好自制春帖和木製春牛,翻山越嶺、挨家挨戶說春,用唱詞告知主人家新一年的農事安排,並送出美好祝福。主人家迎接完畢,也會慷慨解囊酬謝春官。

如今,爲保護這一文化意義深重的習俗,當地政府還在石阡小學設立了說春傳習班,以保護傳承,後繼有人。

夏季,江蘇吳江盛澤鎮會在小滿時供奉蠶神,因爲傳說小滿這一天,正是中國蠶神嫘祖的生日。盛澤鎮作爲中國四大綢都之一,其一個小鎮的GDP足以匹敵國內一個大市,正是因爲當地興盛發展的絲綢業。

每年,盛澤會持續十天爲蠶神演小滿戲祝壽,同時也慶賀蠶繭豐收。當地人會用最細膩的蠶絲輔以真金絲,編織成華麗的織錦敬獻給蠶神娘娘,虔誠地感恩她千百年來爲桑蠶人家帶來的繁榮。

秋季,在雲南大理,處暑時節正是白族人採摘板藍的最佳時期。將成熟的板藍根莖葉放在松木缸中,與水和石灰進行浸泡、攪拌、發酵,形成藍綠色溶液,待積沉蒸發成染泥。經過模具印刷、縫製扎花和秘方調配的12次浸染,白族人世代相傳的扎染藝術便誕生了。

白色代表吉祥,藍色象徵純樸和真摯,藍白扎染意味着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如同蒼山洱海懷抱下的天穹。在許多白族人眼中,大理的秋天是藍色的,越來越多遊客的到訪,更讓這抹美麗的藍走出人們的記憶,煥發傳統文化的蓬勃生機。

冬季,小雪時節的到來在雷山苗寨裡,標誌着盛會的開端。因爲翌日,就是苗族人家專屬的“春節”盛會——苗年節。

苗年盛典熱鬧非常,家家戶戶在這個時節開始製作準備臘肉香腸,迎接回鄉的親人。身着二三十斤銀飾的苗族姑娘,紛紛手拉手唱起歌,匯成一片琳琅作響的銀色海洋。

出嫁後回孃家的“姑媽”們喝完長達一公里的攔門酒,便能在團聚後一起打餈粑、跳蘆笙、吃長桌宴,在熱烈的氣氛中慶賀新年。

二十四節氣爲指導中國農耕而誕生,但千百年來,它早已深深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衆多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傳承,更是與節氣密不可分,融匯出豐富的文化力量,承載着對喜樂平安的長久期許。

02

一時一味,煙火人間

無論是年節慶賀還是四季變換,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裡,“食”總是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而時節的變化,更是讓一些時令限定的色香味,在人們的記憶中越發獨特鮮明。

穀雨時節的來臨,在湖南安化尤爲重要。夜雨晝晴的氣候極適合植物生長,而當六億年前的冰磧岩中的養分隨雨水滲入地下,便滋養出了當地最爲珍貴的味道——穀雨茶。

當天採摘,當天製作,最正宗的穀雨茶香氣四溢,每一道工序都需嚴格按照傳統手工進行,24小時內緊鑼密鼓的忙碌之後,才能真正品味到這份獨一無二的茶香。這些稀有的手工茶葉幾乎不對外銷售,是本地人自留和待客的珍品。

立夏當天,是廣西巴馬舉辦插秧節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然後需要依據農耕節律,將新長成的水稻秧苗移植到水田裡,以確保稻米豐收,正所謂“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

巴馬長壽宴也是立夏慶典中的重要環節,人們取出在祭米儀式上受過祝福的大米,用天然植物榨汁染成,製成由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組成的五色米,作爲長壽宴上的主食,祝願大家健康長壽。

霜降對於陝西富平的人們來說,同樣也是個忙碌的信號。霜降時的鮮柿,是製作富平柿餅的唯一原料。這個時候的柿子的硬度甜度正處於最佳狀態,削皮吊曬後,紅彤彤的柿子在晝夜的冷熱轉換中逐漸風乾。

乾燥四到五天,待柿子內部變軟,就輪到“柿子按摩師”出場了。專業的柿餅加工人員會進行捏餅,給柿子來一場輕柔的“馬殺雞”,捏散果肉來加速蒸發,積累糖分。

手工捏成“閤兒餅”的樣式後,金紅色的柿餅在鋪滿柿皮的罐中結出厚厚的潔白糖霜,華麗變身爲柔軟的傳統甜品,帶着這份誕生於霜降的甜蜜發往五湖四海。

冬至,被古人認爲是下一個循環的起點,因此古代皇帝會選擇在冬至祭天。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陝西西安,被認爲是最早制定冬至節的地方。如今,冬至吃餃子,幾乎已經成了當代中國人的共識(Em......南方的朋友們吃湯圓?哈哈哈哈哈)。

據說,在千百年前的冬至那天,正是神醫張仲景以羊肉、辣椒和數味藥材爲餡,製成餃子湯分發下去,治好了村民們凍傷的耳朵,從此纔有了“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中國最早供應餃子宴的飯店,正坐落在西安城內。三百多種樣式和口味,共同組成一桌精美絕倫的餃子宴,這些結合了不同時令原料的餃子,不僅營養豐富,還融入了中華傳統養生文化,是這家百年老店火爆至今的底氣。

節氣的變換爲民間美食的發展注入靈魂基底,共同演繹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其中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靈的觸動,在色香味中感受歲月的厚重和自然的韻律。

03

四季有時,好景常在

時光流轉,四季更迭,每一次輪迴都見證着時代的發展,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與蛻變。

對四川都江堰而言,春季的雨水時節與它淵源深遠。雨水充沛、氣候溼潤,當地蓬勃生長的竹林,讓它成爲了大熊貓的故鄉,聲名遠揚。此時正是鮮嫩的雨後春筍,更是本地人飯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在古時,大量的雨水卻是引發當地水患洪澇的始作俑者,直到水利工程奇蹟——都江堰的建成。它始終順應時節的轉變,保持着嚴格的歲修制度。利用地形定時泄洪、引導春灌,讓雨水成爲了今天的天府之國最核心的富庶之源。

浙江杭州,小暑將至的西湖邊早已遊人如織。荷花是小暑節氣的花神,它的盛放,標誌着西湖旅遊的高峰期來臨。每天有近十萬遊客來到西湖,在烈日的濃蔭下感受湖風,遊船賞荷。

一杯清淡微苦的蓮心茶,能夠排解暑氣的浮躁。畫荷、插花、品茶,這樣一種慢且富足的生活,自杭州作爲宋朝都城以來,便一路延續,逐漸在當地產生了許多和諧寧靜的藝術形式。心靜自然涼的休閒理念,在此後的無數個夏日裡靜靜沉澱。

“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時節加緊忙”,這話即使在滿是大漠戈壁的甘肅敦煌,也並不例外。不同於當地燦爛無比的文化遺產,敦煌的地理環境相當惡劣。但熱量足降水少的特性,卻讓這裡成了最適合棉花生長的理想基地。

人們因地制宜,將抗鹽抗旱的棉花種在了周邊缺水的鹽鹼地帶。當秋分來臨,其他地區的人們收穫糧食蔬果,敦煌的人們則從乾涸龜裂的土地上採摘大量飽滿輕盈的棉球,一如那些堅守在此頑強生存的人們。

曾經在同一片沙漠走過絲綢之路的駱駝,如今和棉花一樣,成了當地發展致富的一員,幹起了景區代步。而古老的文明穿越千年,因沙漠中生命的力量亙古不息。

大雪,象徵着仲冬時節的開始。此時,在黑龍江雪鄉的雙峰林場,有着全中國最厚的積雪。2013年中國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這片白茫茫的林海雪原曾與當地驟然失業的伐木工人一起,短暫地陷入了沉寂。不過好在,獨特的氣候下,人們很快發現了新的出路。

短短几年,擁有童話般雪景的雪鄉快速發展,從艱苦的伐木產業,變爲國內熱門的冬季生態旅遊勝地。許多當年林場停伐後的失業工人,紛紛開始在景區再就業。

管理場地,經營小企業,亦或是飼養麋鹿在寒冬運送民宿所需物資,人們重拾奔頭,帶着一如既往的熱情坦蕩,在冰天雪地裡創造出新的金山銀山。“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也得以在這片寒冷的雪原長久存續。

二十四節氣作爲自然的節律,在四季變遷中,與時代進步的脈搏同頻共振。它流淌在華夏大地上,與我們的民俗傳統交相輝映,同我們的飲食風味相融相生,共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箇中華兒女走過冉冉光陰。

無數個春去秋來中,正是世世代代中國人對四季的細膩感知,讓我們用智慧,創造出了與自然對話共生的“奇蹟”。文化的力量,也因此在千年傳承中永恆不朽。

參考資料:紀錄片《四季中國》(全文圖片均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