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阿魯哇族正名 盼文化傳承

拉阿魯哇族近來在桃源區舉辦該族特有的神秘且又隆重的祭典「貝神祭」,以永續傳承,讓更多人瞭解這美麗原民文化。 (劉宥廷翻攝)

高市桃源區「拉阿魯哇」(Hla`alua)族26日被行政院會通過成爲臺灣原住民族第15族,族人6年來努力致力於正名運動終開花結果。 (劉宥廷翻攝)

高市桃源區「拉阿魯哇」(Hla`alua)族26日被行政院會通過成爲臺灣原住民族第15族,族人6年來努力致力於正名運動終開花結果;拉阿魯哇文教協進會總幹事郭基鼎表示,正名有助認同與瞭解,讓後代子孫、年輕族人持續推動,盼文化永續傳承。

拉阿魯哇長期以來被歸爲「鄒族」分支,居住在高雄桃源區高中、桃源等裡內部落,人數近400人;該族面臨大族同化威脅,成爲逐漸消逝的文化,族人有鑑於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等原住民族相繼獲正名後,積極展開正名運動,爭取族人應有權益。

身爲拉阿魯哇族人的前高縣議員、桃源鄉長謝垂耀指出,該族與鄒族在服飾、祭儀方面都有所差異,語言更是無法相通;但外界只要提到鄒族,就會想到阿里山,根本無視我們存在,生活備感壓力,文化危機重重。

謝垂耀說,日月潭的邵族也曾被歸爲鄒族分支,但他們都已正名也漸打響名號;同時,桃源區以布農族人居多,拉阿魯哇族有正名迫切性、必要性,除讓外界知道有這族存在外,也是傳承族語、發揚傳統文化重要時刻。

「自己民族,自己救」郭基鼎表示,拉阿魯哇族正名成功對內是凝聚共識,以達認同,對外是展現臺灣多元族羣樣貌,沒有一個文化能被同化、消逝。

拉阿魯哇族近來在桃源區舉辦該族特有的神秘且又隆重的祭典「貝神祭」,以永續傳承,讓更多人瞭解這美麗原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