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波德氏亂數 童偉格:隱喻世代焦慮

閱讀「拉波德氏亂數」是一次全新的小說閱讀經驗。你不確定這是小說還是散文,分不清書中的人物是真實或虛構,甚至你也不確定,正在閱讀的故事是開始還是結局。聯合報文學大獎得主童偉格卻說,這就是他想要創造的閱讀經驗、「不像小說的小說」,「我希望讀者迷路,一直讀不完這本書,隨便翻開一頁,每一頁都是第一頁。」因爲這就是集體暴力的真實樣態,「就像走在霧中,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暴力撲面而來,卻找不到緣由。」

十多年前,童偉格參與白色恐怖小說選與散文選的編選,本以爲自己只是提供美學和文字技藝建議,沒想到自己的文學觀和生命觀因此徹底顛覆。

「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成長時期被父母教導不談政治,政治在日常生活中被刻意隱蔽。」編選白恐文選過程中,童偉格恍然明白對政治敬而遠之的態度,是受白色恐怖影響,這種態度浸潤整個社會,「白色恐怖是跟所有臺灣人都有關的題目。」

「當面對見證暴力的文字,你如何評判受難者的講述比另一個好呢?」進行白恐文章評選時,童偉格發現過去對文學美學的評判標準受到挑戰,「寫作血淋淋的親身經歷時,若用美學的角度判斷,反而會被認爲造假。」讓他重新思索和反省對文學的定見,發現文學創作「不適合單純用技藝評判價值」。

童偉格表示,白色恐怖往往是一種「超過時間的記憶」,深刻的受創經驗「幾乎不可能寫出來」,受難者卻有「想要說出來的慾望」。這種文學在臺灣「應該重新定義」,因此有了嘗試寫作的慾望。

讀完大量白色恐怖文章,童偉格認爲受難者處於集體暴力的困惑,回憶「像走在霧中」,整體景觀沒人能看清楚,「知道誰是加害者,卻不知道爲什麼會發生;知道加害細節、卻不知道加害結構」。要呈現這種經驗,寫作者無法虛構一個故事,「只能跨越各種文類,用虛構穿針引線」,這就是他在「拉波德氏亂數」中採用的「亂數」手法。

「拉波德氏」指的是生長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變色龍。生長環境極其惡劣,牠們須在旱季來臨前下蛋,接着迎接死亡;經過很長時間,新的世代纔會破蛋而出,因此每隻變色龍都沒見過父母。童偉格認爲此一物種「科幻又真實」,隱喻一代代的知識分子,「在有生之年必須跨過漫長的隔閡,才能理解上一代」,更以「拉波德氏亂數」隱喻「每個世代的知識分子必須面臨的焦慮」,獻給每一代的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