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會走阿扁國會路線嗎

(圖/檔案照合成圖)

三黨不過半的新國會即將運作,執政的民進黨失去國會最大黨地位,更在第一役的正副院長選舉中鎩羽。這種新政治態勢爲真正自主的國會開啓全新契機,立法院得以一掃過去16年一黨完全執政下,總是淪爲「行政部門立法局」的弱勢地位。但值得憂慮的是,臺灣憲政運作再度步入朝小野大的分立政府局面,行政、立法的互動與衝突勢將加劇。

陳水扁總統執政期間,立法院雖然也曾出現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但初期在野的泛藍陣營路線是一致的,立法院合縱連橫的複雜度不如現在。當前,光譜夾在藍綠兩大政黨中間的民衆黨也期待發揮關鍵少數的力量,可以預期未來4年的立法院,醜陋的利益交換與權謀新聞只會更多。

如今分立政府的局面,國會自主必然提高,行政權受到更強的監督制衡,但行政與立法多數意見相左的情況也會隨之增加,衝突自然更多。

從這次立院正副院長選舉來看,白色力量的穿梭,不見得必然帶來超越藍綠的全新政治氣息,政治運作的邏輯反而更易導向爾虞我詐的政治算計。民衆黨儘管想走出自己的路,但在忽藍忽綠的政治過程中,只會讓試圖超越藍綠的白色力量染上更多雜質。

當年陳水扁先以跨黨派「全民政府」與任命唐飛擔任閣揆來化解與立法院的僵局,但在重要政策上卻施展不開,於是在立院改選前又拋出籌組「國家安定聯盟」的構想,希望跨越政黨對立。但結果不如預期,後來民進黨雖成爲國會第一大黨,卻依舊擺脫不了朝小野大的局面。

陳水扁應對分立政府的對策不外乎下列方式:一,個別挖角入閣,甚至閣揆,分裂在野陣營。其次,法案一旦在國會受阻就搞臭國會,繞過立法院。搞臭國會的作法就是拉高對抗,塑造立院一團亂的負面形象,再用公投或體制外的機制繞過立法障礙。三,立法就算受阻,也可大量運用行政命令取代立法。

如今賴清德表示要籌組「民主大聯盟內閣」,但卻不是走黨對黨協商下的聯合政府,而採個別挖腳的模式,這與陳水扁起手式的「全民政府」如出一轍。

只是更讓人憂心的是,賴清德不是沒有面對在野擔任議長的經驗,但他任臺南市長時卻選擇拒入議會的強硬對抗路線,最終遭到監察院彈劾,這讓他孤傲與難以溝通協調的性格盲點顯露無疑。未來處理朝小野大的行政、立法對峙局面時,雖然賴的因應對策可能仍不脫陳水扁當年的路線,但恐怕會更加偏執與強硬,讓行政、立法的僵局更頻繁出現。

當然,賴清德也可循着尊重國會多數的正軌,或透過黨對黨談判籌組聯合政府,降低少數政府制度缺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可能嗎?(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