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若當選總統 兩岸關係如何解
(示意圖/達志影像)
2024臺灣總統大選,倘若最後是民進黨的賴清德當選總統,那意味着未來8年(2024~2032年),賴清德的總統任期將與習近平總書記第3、第4任期(2022~2032年)完全重疊。賴、習二位領袖都無法迴避和對方打交道的現實。未來兩岸政府間如何在美中戰略對抗、兩岸社會民意背離的現況下,避免衝突、進而開啓良性互動,更是需要兩岸領導人共同展現政治智慧和戰略定力的課題。
相對於蔡英文總統的全面執政,賴清德若當選總統,勢將面臨「少數政府」、「分立政府」的困境。這意味着賴清德當選總統,未來民進黨政府的執政優勢及支持度都將比蔡政府時期受到更大的挑戰。
就兩岸關係而言,北京對臺的統戰工作並不會因爲臺灣內部哪一個政黨執政而停止,差別在於「軟的一手」,也就是單邊化讓利的經濟與社會融合措施;以及對臺軍事、政治經貿與外交施壓等「硬的一手」之間,如何配置權重。
有鑑於至少未來4年「少數政府」、「分立政府」的臺灣政局,北京更可能認爲,沒有必要正面迴應賴清德政府「維護現狀、兩岸和平」的呼籲,甚至會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例如2023年底中國商務部認定臺灣構成貿易壁壘,隨後取消12項ECFA早收清單的優惠關稅,便是北京對臺「硬的一手」,也是對未來民進黨政府釋出一種「訊號」。
臺灣社會也能理解,習近平基於內部維穩的需要,必須強調「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並移轉中國社會對於內部經濟問題的注意力。
畢竟,相對全球普遍面臨通膨的挑戰,中國卻在處理消費低迷的通縮。2023年1~11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高達10403.3人民幣,但卻同比下降10%,已是連續第6個月下跌。2023年6月16~24歲的年輕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高達21.3%,而2024年將持續加大青年失業壓力;全國失業總人口將挑戰3億人的天數。儘管2023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未達42兆人民幣的上限,但高達40.6兆已突破新高,債務規模是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2倍。對中南海而言,皆是最迫切的執政課題和挑戰。
但中共對臺施壓並無法解決中國當前經濟放緩的問題。若臺灣社會持續感受到步步緊逼的威嚇,不斷上升的衝突螺旋更容易在各方決策圈中「導致錯誤的政策、採取錯誤的行動、產生錯誤的結果。」
即便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如火如荼,去年10月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拜習會」前亦投書《外交事務》強調,當前的美中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時代的競爭,並非零和賽局」。蘇利文期許,美中必須在競爭格局中,管理競爭以和緩緊張局勢,建立良好溝通以消除誤解錯判,因此面對面坐下來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纔是「取得真正進展」的解方。
美中關係的對話模式不必然適用臺海兩岸,畢竟兩岸綜合實力不對等;但筆者相信,「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發展」是兩岸乃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2023年底習近平曾說:「中美兩個大國,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變對方是不切實際的,衝突對抗的後果是誰都不能承受的。」此語在兩岸關係上同樣成立。
基於兩岸都有各自的內政與經濟發展問題待處理的現實,雙方都有充分理由在短期內尋求更多穩定。我們期待,選後兩岸二位領袖能展現智慧與格局,尋求開啓雙方政府間健康有序的對話與交流,如此,兩岸皆可成爲區域和平穩定的貢獻者,並在國際政治與經濟體系中繼續扮演關鍵角色。(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