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分而不裂 政權輪替仍有望

(圖/本報系資料照)

「藍白合」的劇碼終於在11月24日的死線前一天告終,收尾於君悅的大戲,難得成就了全民共識──「五漢廢言」的大爛尾;藍白終劇如此難堪的分手,也超越了職業編導的想像空間。不過,試着扮桶箍的郭臺銘倒是難得口出金句:「無言的結局」勾勒現場的氛圍;「太陽依舊會上升」展現永不放棄的意志。

郭臺銘已宣佈退選,並在臉書上表示:「人退,志不退……完成政權輪替,改變臺灣」,不以人廢言而論,他點出的「政權輪替」確實是民主政治防腐及永續發展的唯一律則,可說天下的政黨都如烏鴉一般黑,沒有白的!特別是有執政權的政黨,掌握權力及資源,更容易腐化,所以民主政治要有反對黨制衡,更要有輪替之機制,防止執政黨獨大,威脅民主本身的生存。

臺灣過去民主實踐經驗,特別是總統大選這一層,完美地履行政黨輪替這一律則,服膺憲法的8年任期限制,輪替不同的黨執政;雖然因歷史經驗不同,國民黨與民進黨扮演執政、在野角色各擅勝場,但整體所成就臺灣民主的國際形象備受肯定;且絕不能低估臺灣選民,在每次選戰表象的紛擾、情緒的對立、社羣口角煙硝的瀰漫中,總有一羣冷靜的觀察者,不太依附任一政黨,以重要價值理念爲投票導向,如反貪腐、保臺灣、輪替保民主等。他們雖然人數不多,大約10趴左右,卻常在投票時起關鍵作用,促成政權輪替的發生。

回到藍白未合的現實面,目前確定三腳督的局勢,且執政的民進黨「賴蕭配」處於領先狀況,還有輪替的機會嗎?引用柯文哲的話:「臺灣是充滿驚奇之島」、「生命會找出路」,只不過一夕之間,侯友宜搭配趙少康,柯文哲選了吳欣盈,兩組都在護基本盤。但前者的資深公民盤應大於後者的年輕族羣盤,且前者出席投票的積極度亦遠大於後者。

尤其後者副手的「新光公主」政壇歷練弱、選舉經驗零、選票拓展力薄,柯之選擇她,除了傳言所謂選舉經費的考量外,可能有促進與美國關係的意圖, 畢竟吳出生於美國,英語應是流利的,但如果柯真選上總統,吳是備位,她能承擔嗎?知識或價值取向的選民放心嗎?這一族羣原也較偏向柯呀!

「侯康(好康)配」的選票擴張力較明顯,本土加戰鬥藍,陸軍加空軍,應可驚濤拍岸一陣!更玄妙的是,雙方都未將話說死,侯友宜登記前還再去電柯文哲,柯也表示藍白可「和」,所以藍白還應有戲。

臺灣的藍白政黨競爭,或許正進入分而不裂、鬥而不破、國會合而不宣,總統選舉,先各自登山,最後視情況協商棄保,以完成政黨輪替的終極目標。

(作者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