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翔技校幼兒班?人類滿級小孩是怎麼練成的

全網最忙的小孩在哪?在徐州一所鄉鎮幼兒園裡。

元旦,他們醃魚、曬臘肉、灌香腸。

冬至,煮雞湯,包餃子。

春節,他們忙着燉地鍋雞、蒸荷葉米粉肉、紅燒滷豬頭肉、捏糯米丸子。

正月十五,又開始做面燈、滾元宵。

過年過節忙着“辦大席”。

平日還種蒜苗,曬蘿蔔乾,攤煎餅果子,餵雞鴨鵝兔。

老家我奶操刀上陣乾的活兒,如今這些四五歲小孩鼓搗起來像模像樣。

家長早上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傍晚下班去孩子單位還能混口熱乎飯吃。

別的幼兒園在快關停的路上,這所幼兒園的入學計劃已經排到了2026年。

不僅徐州當地家長紛紛報名,連內蒙古,黑龍江的家長也不遠萬里把小孩往這送。

全國各地的園長前來打卡學習,就連大學生也跟風跑去進修廚藝。

甚至有網友想把老公送進去讀三年。

一所鄉鎮幼兒園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網紅幼兒園。

全網最忙的小孩

都在這所職業技術幼兒園

卷都海淀的媽媽們萬萬想不到,有一天大家削尖了腦袋往裡擠的學校,並不在海淀。

也不在東西城,甚至不在北上廣,不在新一線,而是在一個三線城市的郊區。

這所徐海路幼兒園,歸屬於江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算不上熱門學區,不帶外教,只有一個80後園長、幾名老師、保安和一大片還算寬敞的戶外空間。

乍一看平平無奇,跟中國無數個鋪着泡沫墊的縣城幼兒園沒有分別。

直到它開始上課,你纔會發現它的特別之處。

當別的小孩還在用橡皮泥和塑料玩具過家家,徐海路幼兒園的小孩們已經燒上真竈臺了。

與那些連小孩在幼兒園被蚊子咬了,都得找老師好好聊聊的家長不同。

這裡的家長非但不害怕小孩磕了碰了,還主動往幼兒園送柴火,就怕火燒得還不夠旺。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

隔壁幼兒園小孩還坐在桌子前等老師餵飯。徐海路幼兒園裡的小孩已經庫庫自己和麪烙餅,做豆腐了。

這動手能力不僅秒掉了同齡選手,更是吊打無數成年人。

有人不禁感到疑惑,5歲小孩做飯尚能理解,3歲小孩鍋鏟子還舉不起來怎麼辦?

爲此園長特別安排最小的孩子做糖葫蘆、三明治、章魚燒。

想想也怪可怕的,有的12歲小孩蘋果還不會削,這裡的3歲小孩就已經能擺小吃攤了。

洗碗、燒菜是孩子們在幼兒園裡的家常便飯。

平時還忙着喂兔子。

撿雞蛋。

刨地瓜。

織圍巾。

踩縫紉機。

幫園長燙頭。

主打一個年齡5歲,畢業就有3年工作經驗。

網友戲稱它爲“職業技術幼兒園”。

而且更特別的一點是,小孩到了這裡根本沒有入園焦慮那一套。

與那些被擡進幼兒園的小孩相反。

這裡的小孩主動得讓人心疼。

“有家長說,孩子發燒了也不肯請假,堅持要上學,因爲第二天輪到他掌勺了”。

從用戶黏性的角度來說,徐海路幼兒園可謂大獲成功。

而它的爆火出圈也顛覆了幼兒園在大家心目中的傳統印象。

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幼兒園無非兩種。

一種是八九十年代的那種託兒所,管小孩吃飯、睡覺、上廁所,主要是託管性質。

第二種是現在融入授課的幼兒園,比如教小孩唱歌、跳舞、算數、繪畫、英語、古詩。

再進階點的,教編程、奧數、珠心算、高爾夫、西班牙語。

徐海路幼兒園,既不是第一種託兒所,也不是第二種精英早教班,它屬於第三種,“幼兒技校”。

技校,意味着,勞動實踐多,老師不爲難小孩,更不麻煩家長。

比如那些上了一天班,齁累,晚上還要幫三歲的娃做手抄報到深夜的父母,根本想象不到,早上不用往學校帶食材,晚上回家小孩還能給自己帶頓飯,是種什麼體驗。

這所勞改風幼兒園

滿足了這屆父母的頂級幻想

如果說公立、私立幼兒園要求不同,私立更有機會發揮特色,就是徐海路出圈的理由,那有點牽強。

因爲搞特色的私立幼兒園也是百花氣候。

去年上海就成立了一個梅蘭芳幼兒園,辦學特色之一是教小孩京劇,講究的是國粹傳承。

非常高端、大氣,帶派,當然這樣的幼兒園每個月的學費也能抵很多人一個月工資了。

相反徐海路幼兒園,玩得就是一個接地氣。

比如春天到了帶大家蒸榆錢窩窩,冬天一起崩爆米花,嘗試的都是一些關於中原大地應季時令的遊戲。

或者是在二月二炒糖豆,寓意新一年土地豐收,鴻運當頭,帶小朋友們瞭解莊稼人的老習俗。

再有就是重陽節組織大家一起蒸重陽糕,送給爺爺奶奶,教孩子們在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傳承敬老愛老的思想品德。

雖不及國粹傳承的重量,但這些來自生活點滴的儀式感,也同樣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種子。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生活課程並非流於表面,不是帶小孩體驗一番就結束,而是真的在教他們獨立做好每一件事。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集大家做榆錢窩窩,一個小男孩的表現相當出彩。

從洗榆錢到顛簸箕。

放油加調料,倒麪粉豁楞。

捏窩窩。

最後和小夥伴一起把蒸籠端到竈臺上。

小孩哥全程神情專注,手法嫺熟,像個幹了十年的廚師長。

此外,這些小孩們在勞動中還能控到細節。

比如拿捏傳統的稱杆。

炒菜的時候不經意間擦兩下竈臺。

就是這短暫的兩秒鐘,已經贏了太多成年人了。

孩子們各種老道嫺熟的操作,很難說是擺拍。

看小孩哥小孩姐幹活兒,彌補了我不少勞動常識。

以前我和麪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看了這些小孩的教學,我才知道原來和麪的最高境界是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而且幼兒園不只教小孩燒火做飯,這些勞動體驗只是幼兒園裡衆多課程之一。

一般幼兒園教的5大領域,徐海路幼兒園也都教。

而且加量不加價,學費每月合計876元,六年沒漲過價。

相比同樣二線城市每月兩三千塊錢的學費相比,已經划算了很多。

“不是天價幼兒園上不起,是徐海路幼兒園更有性價比。”

這也成爲了很多外地家長,就算跑來徐州租房,也要把孩子送去徐海路的原因。

更關鍵的一點,徐海路幼兒園在網絡上的出圈,還在於它創造了一部成人科幻大片。

小孩一夜之間變成大人,這是多麼不切實際卻又真實強烈的幻想,存在於這屆家長的腦海裡。

如今這顆幻想的種子,終於在徐海路幼兒園生根發芽。

它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或許真會有這麼一天,父母下班回家發現,上幼兒園的孩子已經把飯做好,衣服洗好了。

這也是爲什麼,還有不少大學生像追爽劇一樣追這所幼兒園的日常。

徐海路幼兒園,滿足了這屆年輕人對養育小孩0負擔0家務的頂級想象。

幼兒園不是服務家長的

徐海路幼兒園之所以成就了家長幻想的溫牀,一是爲人父母不易,二是因爲當代中國孩子的教育,從幼兒園就已經瘋狂捲起來了。

有的孩子幼兒園小班畢業,就能識字1000,會算20以內加減法;中班就能計算正負數加減甚至乘法;到了大班就已經排排坐背《滿江紅》了。

除了提前學知識外,小孩還得參與學校安排的各種節目排練。

有的幼兒園搞一切活動,似乎都是爲了拍照和發公衆號。

甚至有的幼兒園私下給自己的定位是服務行業,“服務好家長,讓家長滿意就行”。

在這種競爭狀況之下,徐海路幼兒園,成爲了一個鄉村童話般的存在。

這裡處處蘊藏自然的美妙,地裡種着青菜、蒜苗、地瓜、山楂樹,院裡養着雞、鴨、鵝、兔。

冬天大家去院子裡摘山楂做冰糖葫蘆,夏天捲起褲腿去小水池裡抓魚。

農村長大的園長說,“我小時候這種童年的幸福感,我希望孩子們也能感受一遍。”

在她眼裡,童年快樂的沃土,就藏於廣闊自然生活當中。

她鼓勵小孩參與到了生活中的每件事,不僅要像大人一樣勞動,更教他們如何創造快樂。

這一點在我考古幼兒園早期視頻時就有所發現。

2019年,幼兒園的老師結婚,當時就有網友預測徐海路幼兒園會火。

因爲那場婚禮創意十足,從籌備方到參與者全是幼兒園小孩。

製作邀請函、手捧花、裝喜糖、剪喜字,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還熱情充當了老師的伴郎團、伴娘團、花童。

孩子們還是這場婚禮除學校老師之外,唯一的受邀觀衆(孩子家長進不去,不需要份子錢)。

觀衆席擺滿了小孩平時上課坐的小板凳。最有排場的是這個婚禮車隊。

幼兒園小三輪後腿綁了兩串易拉罐,易拉罐在車子的帶動下碰撞地面發出聲音,代表了婚禮的鞭炮聲。

園長以這種綠色環保又有愛的方式,爲老師和孩子們創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幼兒園婚禮。

也許這個年紀的小孩根本不懂婚姻和愛情,但他們卻在一封封自己親手製作的鮮花賀卡里,送出了最純真的祝福。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這種充滿愛意和創造力的幼兒園裡長大,小孩會在感受生活,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收穫無窮的樂趣。

而這種在生活中創造快樂的方式,也正是這所幼兒園的辦學底色。

小孩們在烙饃卷菜、炸果坯子、徐州蛙魚裡,記住了家鄉的味道。

在親手縫紉沙包、手帕,編筐,種地的過程中,培養了專注力,獲得了成就感。

徐海路幼兒園的成功出圈,也向大家證明了:

幼兒園不需要服務家長,而是服務每一個孩子的童年。

尾聲

技校特色幼兒園,並非徐海路幼兒園的專利。

去年山東濰坊諸城青藍大風車幼兒園也很火。

小孩們在幼兒園裡編馬紮。

壘磚頭、和水泥。

各種咱想象不到的手工狠活,

闡釋了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不養閒娃”。

小孩們在遊戲中釋放天性,這和徐海路幼兒園的風格一致,都是希望孩子們在生活實踐中收穫快樂。

過去,接觸不到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也沒有各種早教課,大家就是結伴玩耍,就是在夕陽下快樂地奔跑。

現在,電子產品鋪天蓋地,還有無數的興趣班。

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監獄化,搞得家長孩子都疲於奔命。

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剝奪了無數人享受童年的權力。

但我不得不說一句,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那些課本知識早學個幾個月,會對孩子未來的智力發育、考試成績,乃至學術成就、能不能熟練運動Transformer模型,有任何的幫助。

影響孩子未來幸福生活乃至人生成就的,是一些更加實在的指標。

比如他成年之後有多少真心朋友,是否能快速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他是否能感受幸福,回饋幸福。

比如他成年之後是否還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是否還能持續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這點在這個高速變革的時代顯得格外重要。

比如他面對困難是否抗壓,他面對挑戰是否勇於擔當。

而這些品質的源頭,恰恰是我們小的時候跟小夥伴組成小團隊,去摸魚、掏鳥窩、搭房子,去隔壁小區探險,跟別的團隊遊戲比賽。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雙腳、我們的雙手、我們的眼睛。用書本代替此類感覺和經歷,那就不是在教我們運用自己的理性,而是在教我們借用別人的理性”。

如果照抄別人的經驗,怎麼能活出自我?如果剝奪了孩子感受世界的機會,他還怎麼聰明上進性格開朗?

我覺得類似徐海路這樣的幼兒園之所以令網友感動,一方面它喚醒了無數成年人對逝去童年的追憶,另一方面,它也在提醒我們,讓孩子過於早地加入內卷式的教育競賽,不一定是好的選擇。

無論是對於幼兒園小孩,還是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生活纔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