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誰來照顧你
在上海市寶山區月浦恬逸養老院,護理員在和老人交流。上海市寶山區月浦恬逸養老院供圖
在上海市寶山區月浦恬逸養老院,護理員在和老人交流。上海市寶山區月浦恬逸養老院供圖
2024年12月2日,2024年度十大流行語發佈,“銀髮力量”一詞上榜。隨着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有所養、老如何養”這樣的問題再次擺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面前。
最新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24》顯示,2023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已經達到2167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15.4%,老年撫養比爲22.5%。這意味着每4.4名勞動年齡人口要爲1名老年人“養老”。而在現實中,養老院雖然越來越多,但爆出的養老護理人員沒有資質、護理員扇老人耳光、護理員大聲訓斥老人的新聞也越來越多。
到底“老如何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探訪了上海立達學院護理學院和上海多家養老服務機構,從護理人員就業、資質和缺口角度關注這一話題。
養老院到底缺不缺護理人員?現狀如何?
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簡稱爲“9073”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養老,3%左右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民政部2024年10月2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41萬個,其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9萬個,與2019年相比分別增加了1倍、1.2倍。
儘管養老服務機構與設施的數量增加,但護理類人才的供給速度卻遠遠沒有跟上步伐。
2024年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多位學者聯合發佈的《中國老年健康報告》顯示,我國2021年至2023年60歲以上失能人數達到4654萬人。而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持證養老護理員只有約50萬人。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年發佈的“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養老護理員居於前列。
“難就難在,如果將專業素養和通用素養作爲招聘標準,這個要求就太高了。但實際上,我們的工作確實需要更多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上海市靜安區和養老年福利院是一個公辦的社區養老機構,該院院長趙斌介紹,他在招聘中發現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還不具備“基本素養和能力”。
這種基本素養包括:護理員要知道老人摔倒後,應該要在邊上看着,不能隨意移動,並且第一時間呼叫醫生;要知道在老人噎食的情況下,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處理。
“短期內想要改變護理員的年齡和素質層次還是很難。”上海復星星堡中環養老社區(一期)是一個高端養老機構,已經運營了12年,這裡住的老人以高級知識分子爲主,該社區運營副總監黃燕飛介紹,目前護理員學歷是“初中以上”,平均年齡約48歲,“缺高素質專業人才”。
黃燕飛說,養老院渴望青年人才的加入,“我們這裡的老人學歷很高,很願意接受新事物,有的護理員還跟不上老人的需求節奏。”
上海寶山區月浦恬逸養老院是一家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該機構現有466個牀位、73名護理員,護理員佔職工總數約60%。院長邢瑞鑫介紹,護理員大多來自農村,年齡40歲至50歲,初中以上學歷,入職後須參加上海市養老協會組織的養老護理員等級鑑定培訓。
招人難,留人更難
邢瑞鑫告訴記者,養老護理員招人“有點難度”,但這種難度遠比不上留人的難度。
雖然養老院招到年輕人的機會少,但通過政府部門幫助對接上海對口扶貧地區勞動人口,還不算太困難。“難的是,招了人,培養了,考了證,人走了。”邢瑞鑫說,目前養老護理員離職比例不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辦法長期留在上海”。
一來,養老院不像科技創新企業每年有“落戶人數”指標,落不了戶孩子就只能用上海特有的積分方式在滬讀書,無法在滬參加高考;二來,年紀稍輕一些的護理員,有了職業資格認證後,更願意跳槽回老家縣裡工作。
“我們院還內設醫療門診、認知照護專區,有醫生、有專業的認知症照護專員,算是專業技術崗。我們給租房補貼,薪酬也不錯,但解決不了戶口人家還是會走。”邢瑞鑫說。
28歲的養老護理員高級技師王程,已經在養老行業工作7年了,他是上海首個以重點人才方式引進落戶的養老護理員。他明顯感覺到護理類專業報考越來越熱門。
“過去,有些學生是因爲其他專業沒考上而被調劑到護理專業的。但現在,尤其是近兩年,我在參加學校論壇和分享時發現,大約有六成的學生認爲這個專業有發展空間,他們有很強的報考意願。”王程認爲,進入養老護理行業工作“前途光明”。
教育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度新增本科專業535個。從申報的專業類型來看,健康與醫療保障和老年醫學與健康相關專業申報數量名列第四和第五位,屬於申報“熱門”。
王程目前是楊浦區養老護理人才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負責人,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來,吸引了一批年輕的養老護理員加入,“年輕人的加入非常重要。我們工作室目前需要培訓全區的養老護理員,僅靠幾個人是難以應對的。”
年輕人的首選護理崗位並非“養老”
上海立達學院的護理學院專門培養護理專業學生,與上海近40家醫院保持着長期合作關係。一些知名三甲醫院甚至會指定其培養麻醉護士。除了醫院,養老院、牙科診所、體檢中心、中醫診所等單位也向其拋出橄欖枝。
上海立達學院護理學院教研室主任黃婷婷說,每年新生入學,學校都會開展職業情懷教育,“很多人覺得學護理以後就是做‘伺候人’的工作,恰恰相反,優秀的護理人才綜合素質全面,也能從這份工作中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
她介紹,一個專業的“護理人”要系統學習包括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危重症護理學、老年護理學等核心課程,以及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基礎課程。此外,學生還可以選擇社區護理、中醫護理、康復護理等方向的專業課程,並考取職業技能證書。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志向“不在養老行業”。“我將來想在醫院手術室工作。”護理學院大二學生李文濤說。大一學生馬賢曄更願意在中小學校的醫務室工作;大一學生過翔不怕吃苦,他更傾向於在醫院工作,也會考慮養老院方向。年輕人不太願意去養老機構工作的普遍原因是“太苦、前景不明朗”。
邢瑞鑫告訴記者,現代養老院實際上能給較高學歷的護理員提供更加廣闊的升職空間。比如,高學歷、懂專業又具備經濟學知識的年輕人,甚至可以爲養老院設計數字化改造模型,幫助機構更加大規模、規範化運行。“因爲他懂護理,可能也懂計算機、懂經濟。”邢瑞鑫說。
趙斌介紹,2024年8月,上海靜安區提出了“五牀聯動”醫養結合發展策略,其中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強化醫養融合數字賦能。“我們都在積極推進智慧養老平臺建設,需要更多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人才加入。”
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健康和社會照護項目中國專家周嫣介紹,根據她近些年的觀察來看,即便是專門的護理類考覈,現在也不僅關注選手的技能,還要持續關注選手的綜合能力,“越來越重視年輕人應具備的創新思維和職業情懷。”比如,技能大賽就要考察選手的工作組織和管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主任龐詩認爲,解決養老技能人才短缺問題,需要做好長線的制度建設,既要在大中小學校園內安排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前置性地引導學生認可養老服務的社會價值,提高從業意願,也要開展技能培訓,增強從業能力,多措並舉提高人才和崗位的匹配度。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