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喪偶衝擊身心 丹麥研究:男性死亡風險高於女性
丹麥最新研究顯示,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
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可是一旦失去伴侶,哀傷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心理上,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最新研究顯示,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
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本月23日發表一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談討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影響。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
針對該篇研究,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長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解析。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副教授陳儀龍表示,配偶過世是重大生活壓力事件,而醫療照護的支出間接代表人們的健康狀況,支出增加通常代表健康狀況變差,死亡率也是常用來評估族羣健康的指標。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表示,人們普遍認爲喪偶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比男性高,但此研究發現男性老年喪偶者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且喪偶效應持續存在,尤其在65至69歲較年輕的男性老年喪偶者中,其死亡風險在喪偶後6年仍有增加的趨勢。
李仰慈說,丹麥研究有點出「復原力」對老年喪偶者的重要性,以及在性別上的差異情形;隨着醫療的進步,近年來不斷提倡成功老化,而提升老人復原力以利成功老化是目前熱門的議題。此研究的研究族羣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因此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陳儀龍指出,臺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可惜的是健保資料中,個人與家屬的關係不甚明確,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
陳儀龍說,以「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爲例,可由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然而若是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另外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且「婦幼主題式資料庫」建置時間不長,大多是青壯年配偶的資料,因此無法取得完整的全國樣本進行喪偶與醫療照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