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銀行首例 摩根大通完成第1筆區塊鏈跨境交易

跨國銀行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在公鏈上使用成功執行了其首次跨境交易。(示意圖 Shutter Stock)

傳統銀行巨擎摩根大通(JP Morgan)首次在區塊鏈公鏈(Public Chain)上執行了1筆去中心化金融(DeFi)交易,對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表示,這次有銀行業巨頭一同參與的成功測試是「朝着實現更高效、整合的全球金融網絡邁出的一大步」。

據專業區塊鏈新聞網cointelegraph.com 3日報導,跨國銀行摩根大通集團(JP Morgan)在公鏈上使用成功執行了其首次跨境交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守衛者計劃(Project Guardian)於11月2日促成了這項交易,該項目是「探索批發融資市場中潛在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應用」的試點計劃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該試點是研究傳統金融機構如何使用代幣化資產和DeFi協議進行金融交易以及其他用例的又一步。

新加坡最大的銀行——星展銀行、日本東京的SBI Digital Asset Holdings和商業領導平臺奧緯諮詢也參與了這一項試點計劃,這一筆交易是在Polygon鏈上執行的,使用的是AAVE協議智能合約的修改版本。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這次進行了「即時跨貨幣交易」,涉及代幣化的新加坡元和日元存款,以及模擬買賣代幣化的政府債券的練習。摩根大通區塊鏈部門Onyx」數位資產負責人羅邦(Tyrone Lobban)於11月2日在Twitter上分享了這一消息,並指出代幣化新加坡元存款是銀行首次發行的代幣化存款。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長穆罕迪(Sopnendu Mohanty)表示,這是朝着更高效的金融網絡邁出的「一大步」,最新的這一次試點有助於制定該國的數位資產戰略,並評論道:

由行業參與者領導的現場試點表明,只要有適當的護欄,數位資產和去中心化金融就有可能改變資本市場。

2022年是在摩根大通與星展銀行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以建立一個新的區塊鏈銀行間平臺以補充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1個月之後,Project Guardian於5月正式啓動。

這一里程碑之際,許多最大的金融業者都預測到,基於區塊鏈的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將會有大事發生。波士頓顧問集團在2022年9月的一份報告中估計,到了2030年,代幣化非流動資產的總規模將達到16.1兆美元(近518兆新臺幣)。而數位資產服務平臺Matrixport的執行長Cynthia Wu認爲,非同質性代幣(NFT)可能是用來代表房地產契約等鏈下資產的工具,其他包含股票和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