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潮接受新華社專訪,關於醫改談了這七點……

一些業內人士視其爲雷海潮主政國家衛健委後,關於醫改的“新提綱”。

撰文丨時晴雨

8月6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名爲《爲中國式現代化築牢健康根基——訪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的文章。

這是雷海潮在6月底接棒後,第一次接受權威媒體的專訪。此時,二十屆三中全會剛剛落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

《決定》有關醫療的內容共涵蓋260字。引起多方關注的是,在提到“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時,這份頂層文件重新將“醫療”調整至最前位。

在中國醫改的框架中,醫療系統不僅代表着服務提供方,還承擔着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責任,直接關係到整個醫療體系的服務質量、可及性和公平性。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雷海潮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爲總綱領,列舉了七項改革任務,這被一些業內人士視爲雷海潮主政國家衛健委後,關於醫改的“新提綱”。

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

原文: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大力推進投入政策、編制政策、價格政策、薪酬分配政策等方面改革,加強行業綜合監管。

醫學界智庫觀察:《“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立現代公立醫院管理制度”,公立醫院正逐漸適應提質增效、精細化管理等新轉向,但一些公開數據顯示,其經濟風險和運營壓力已經不容忽視。2021年政府辦醫院負債率高達45.10%,收支情況看,超四成二級公立醫院存在虧損。

造成現狀的原因是複雜的,醫院自身無序舉債擴張、粗放式管理等行爲都作用其中,但作爲頂層設計的醫療服務價格、薪酬制度調整,是否跟上了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是否對醫務人員“提升陽光收入”的呼籲形成積極反饋?

這些改革的推進力度是能否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運行機制的關鍵。

在北京衛健委任職期間,雷海潮就力推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等,其對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強調,在去年國新辦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亦有所體現。本次專訪最後,雷海潮指出要“建立健全體現以醫療服務爲主導的收費機制”,以及“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提高醫務人員固定收入佔比”。

但有一組數據顯示了這一工作的推進難度:2022年三級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佔比爲28.7%,相比上年增長了0.7個百分點,但距離《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技術服務收入佔醫療收入的比例達到60%左右”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以基層爲重點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

原文:以基層爲重點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推進城市醫療衛生資源持續支持縣域衛生服務“優服務、升能力、促管理”。

醫學界智庫觀察:“分級診療-強基層”是新醫改的重點內容。雷海潮在專訪中將分級診療總結爲四個延伸:

一是圍繞“大病不出省”,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中西部、東北地區,向省域內人口較多城市延伸,主要路徑是“雙中心”建設;

二是圍繞“一般病在市縣解決”,進一步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延伸,主要路徑是上級醫院專家下沉縣域;

三是圍繞“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進一步推動上級醫療資源向城鄉基層延伸,主要路徑是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四是圍繞解決羣衆看病就醫中遇到的轉診、檢查檢驗等問題,進一步推動一定區域內醫療衛生服務相互延伸,主要路徑是打通檢查檢驗互認中的堵點,探索建立轉診中心等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的過程中,部分大型醫院存在“跑馬圈地”“舉債建設”的行爲,一方面,這可能強化市縣級醫院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舉債改擴建可能會加劇醫院經濟風險。

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

原文: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促進醫工結合,以國產藥物、疫苗、設備、耗材爲創新導向,爲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醫學界智庫觀察:早在2008年,我國就將生物醫藥列爲重點發展領域,鼓勵自主創新,但國產創新藥械至今仍面臨着基礎創新薄弱、核心技術欠缺、市場化不足等問題。近兩年,外環境的變化則讓國產創新藥械進一步陷入“融資難”的困境。資本市場持續遇冷,整個產業端亟待政府出臺強有力的支持政策。

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這一時點前後,北京、廣州、珠海、上海等城市都出臺了具體措施。

從上海市出臺的《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看,研發、臨牀、審評審批、應用推廣、產業化落地、投融資、數據資源、國際化等關鍵環節均有所涉及,其中不乏“真金白銀”的資金激勵。但落地情況如何,同樣考驗着醫療、醫保、醫藥等多部門的協同發展和治理能力。(《》)

雷海潮的表態或許是國家衛健委層面對“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做出的迴應。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原文: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推出一批生育支持政策,多渠道擴充普惠育幼服務供給,提高婦幼和老年健康服務水平,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醫學界智庫觀察: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時,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下降、人口紅利消退等問題雖已浮現,但還未發展到嚴峻態勢,當時的表述是“引導羣衆負責任、有計劃地生育”,但目前,上述問題正在影響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政府多部門已採取措施應對這些挑戰。

在優化生育政策層面,衛健醫保部門近幾年陸續推出延長產假和陪產假時間、增加公立托幼機構的數量、將多種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等舉措。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已有14個省份實現輔助生殖進醫保。

不過,國際經驗指出,鼓勵生育需要更多直接的經濟激勵,包括但不限於現金補貼、稅收減免和住房貸款優惠等,主要發達國家在育兒補貼上已有較爲成熟的做法。

例如,德國政策規定,按照家庭子女數量進行育兒補貼,具體做法爲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每月100歐元;日本政府根據家庭收入的不同,對3歲以下和3-15歲的兒童給予每月摺合人民幣600-912元的差異性補貼。而在稅收減免方面,美國自1997年開始實施每個家庭新增一個孩子可以減免400美元的稅額。

中國近兩年也有多個地區相繼出臺育兒補貼政策,據《中國日報》報道,廣州市傍江洞村6月1日實施補貼新政: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的村民將獲得一定數額的補貼,第二胎獎勵1萬元,第三胎獎勵3萬元。呼和浩特市則表示,每月可扣除2000元的三歲以下嬰幼兒照料費用。對於生育二胎或三胎的家庭,將給予5000元的一次性補貼。

不過,當前這些補貼政策仍停留在地方政府層面,國家尚未有直接的經濟補貼措施出臺。

持續健全公共衛生體系

原文:持續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總結用好新冠疫情防控經驗和做法,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做好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準備。

醫學界智庫觀察: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重點內容,而在新冠疫情發生後,國家又針對重大傳染病做了一系列相關部署。這在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有更具體的體現,包括“推進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能力建設;推進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推進基層多病共防、多病共管和醫防融合服務,開展傳染病防控醫防協同、醫防融合創新試點;推進醫療機構疾控監督員制度試點;開展探索賦予公共衛生醫師處方權試點”。

堅持中西醫並重

原文:堅持中西醫並重,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實施“新時代神農嘗百草”工程,豐富中醫藥救治手段。

醫學界智庫觀察:爲了在區域乃至全國發揮中西醫協同發展示範引領作用,2021年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重點將建設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作爲重要舉措。2022年各省陸續開展項目單位遴選工作,2023年年初,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名單公佈,全國共有12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單位和50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項目建設單位。2023年7月,全國共510個科室擬入選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建設項目),48個科室擬入選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培育項目)。

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

原文: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動建立完善健康優先發展的規劃、投入、治理等政策法規體系。

醫學界智庫觀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黨的十八大後被多次強調,《“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將“健康優先”作爲四項原則之首。雷海潮表示,要促進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動各地各部門把保障人民健康作爲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目標,探索以立法推動建立健康影響評價制度。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