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輔助切割研磨碳化矽效率

圖一 : 如今化合物半導體已逐漸導入電動車及充電樁、再生能源發電與傳輸,甚至是低軌衛星、5G/6G高頻通訊、人工智慧(AI)基礎裝置、工業設備等低碳生活模式,而極富有戰略意義。(source:II-VI-SiC-for-5G)

[作者 陳念舜]

目前在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和能源效率,皆有高度關聯性的關鍵技術,莫過於利用化合物半導體來製造高效能功率半導體元件,以承受高電壓、高溫衝擊。臺灣廠商還具備過去多年來於矽基半導體產業累積的基礎,且有如工研院等法人單位輔導,正積極投入建立材料開發、雷射輔助加工製程等測試驗證平臺和服務,將加速產業聚落成型。

尤其是伴隨着交通運具電動化與提升能源效率等需求,包括:碳化矽(SiC)、氮化鎵(GaN)、InP、Ga2O3、AIN等化合物半導體,因爲比起傳統矽基材料(Si-based)具備更寬裕的能隙特性,用來製造高效能功率半導體晶片元件,將可有效減省約50%電能轉換損耗、20%電源轉換系統成本,所以極適合提供高功率(>400V)、高電能轉換效率應用,滿足耐高壓(>800V)、高溫及高頻需求。

工研院在2023年舉行的「南臺灣策略論壇」也指出,如今化合物半導體已逐漸導入電動車及充電樁、再生能源發電與傳輸,甚至是低軌衛星、5G/6G高頻通訊、人工智慧(AI)基礎裝置、工業設備等低碳生活模式,減省充電時間和電池成本,而極富有戰略意義。依工研院南分院預估其中SiC晶圓市場快速成長(CAGR~15%),2028年全球規模將達到17億美元。

臺灣藉矽基產業築底 構建化合物半導體代工能量

惟若進一步分析現今高功率半導體元件挑戰,便是約有50%成本來自SiC長晶材料和高品質基板,仍由少數國外大廠主導,整體基板產量不足,6吋N型SiC晶圓成爲量產主流,也將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爲來追求上游材料自主化的契機。

然而,基於化合物半導體種類繁多,對於材料自主化與在地設備挑戰大,亟待評估量體較大的材料「優化技術」,並建立「設備改造」能力。臺灣因爲過去在深耕矽基半導體材料和製造使用技術上,具有漫長且成功的歷史。包括在上游元件製程與下游次系統都有企業長期耕耘,掌握電路整合、成本控制能力,進而打造完整資通訊、汽車電子產業鏈,適合發展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製程設備,以及IC設計、封測和模組終端應用。

但如今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包括上游粉體、長晶及晶球、晶錠、磊晶等原材料,以及元件製造與設計、設備來源皆仰賴進口,又以歐美日IDM廠商爲主。未來則可能與垂直分工模式並存,適合引進國外系統廠商,代工製造將是臺灣產業轉型,有潛力參與功率電子產業發展的機會。從元件設計、磊晶製造、封裝測試、模組系統等,亟待設立「成品驗證場域」;同時培養或招募足夠國內外化合物半導體人才,投入研發資源,以建立上位戰略智權能量。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4.1月(第99期)電動車智造智動化Smart Auto雜誌】

2024.1月(第99期)電動車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