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全球化vs.反全球化

文/洪寶山

美國川普總統上臺,興起一股保護主義,高喊美國優先、美國製造的口號,反全球浪潮風起雲涌,今年武漢疫情來襲,過去仰賴中國單一供應鏈受到嚴重挑戰,各國開始重整全球供應鏈佈局,這一股反中的情緒,加速增長反全球化的發展,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反中還是反全球化?全球化出了什麼問題?

全球化發展其來有自

全球化的發展其來有自,從過去中國絲路的開發就有雛形,當時從中國沿着陸路,綿延到中亞,一直到地中海,往南順着海路擴及東南亞的貿易路線,讓各地商品互通有無,文化思想也得以傳播交流。到了十八、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興起,全球商品交易更邁進一大步。然而,1930年的經濟大恐慌,一夕之間戳破自由貿易是經濟發展萬靈丹的迷思,保護主義隨之興起,美國大幅提供關稅保護本國產業及就業機會,就連德國也依樣畫葫蘆興起孤立主義,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落幕。

二戰後,聯合國誕生,在追求多邊主義及共存共榮的大和解氣氛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WTO前身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等國際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加強國際商品貿易的穩定交流,GATT經過七回合談判,逐步拆毀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加上九○年代蘇聯瓦解,東西德柏林圍牆拆除,更催生無可匹敵的全球化浪潮,此後1994年,全球125國在烏拉圭達成協議,世界貿易組織(WTO)空前問世,全球化在此時達到巔峰

全球化帶動美國及周邊成員國長達十多年的經濟擴張榮景,同一時間,反全球化運動在此時如火如荼展開,原因在於全球化貿易要求各國對其市場開放,破壞本國本地原有的經濟體系,造成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攀高及犯罪滋生等問題。以美國來說,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貿易開放下,經濟快速成長,挾着低價低成本的優勢,吸引美國的製造業開始外移,美國生產比重從1990年代的20%下降到目前的16%,龐大失業人口引起民怨,英國脫歐事件開出反全球化第一槍,隨後川普以保護主義、美國優先的競選旗幟破天荒當選總統,宣告「反全球化」正式浮出檯面

反全球化到底反什麼?

反全球化到底在「反」什麼?反全球化的論點,大致可分爲兩派,其一,反對資本主義跨國企業在全世界延伸,其二,反對經濟全球化所引起的社會弊端,如貧窮的國家更貧窮和全球經貿環境惡化,反全球化運動批評的是資本主義企業爲求最大利潤,而犧牲他國勞工的安全及經濟福祉,簡單來說,他們所關心的是貿易是否公平,反對跨國企業壟斷所造成的剝削,而非反對全球化貿易,因此保護主義者要求提高關稅來確保貿易公平。

這也不難想像川普以提高關稅來打擊中國低價傾銷所造成的貿易逆差,川普在上臺後立即退出TPP跨太平洋協議,並承諾不再簽署任何區域貿易協定,轉而專注在一對一雙邊貿易談判協定,由此可知,川普並非全然反全球化貿易,而是在保護主義下,爭取美國最大的利益

武漢肺炎爆發以來,中國大陸下令封街封城,全面關停經濟,全球有幾乎三分之一的供應鏈在中國,「中國打噴嚏,全球大感冒」,一時間造成斷鏈危機,企業才警覺供應鏈單一集中化的危機。先前因中美貿易戰,各國產業開始移出中國,武漢肺炎爆發,「反中」情緒更加強烈,加速供應鏈外移,尋求第二生產基地,或是將關鍵零組件及有關乎國家安全的產業(如口罩、藥品)轉移到本國生產。

無論如何,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趨勢,臺灣也不必因爲反中、反全球化劃地自限,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其產業利基,可以保護自己國內的產業,開發中國家可以做的是,在初期藉由保護措施發展產業基礎,把握比較利益的原則,善用本身的利基,和全球經貿分工體系接軌,發揮本國的優勢,一味完全的自由貿易開放,只會造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不均衡現象。臺灣可以在自由貿易及發展本國產業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尤其是現今網際網路時代,更是不可能鎖國造成經濟發展停頓。

企業能活下去就是硬道理

誠然,目前全球疫情尚未結束,封城、鎖國已造成很多企業停產或破產,如全球最大保健公司GNC申請破產,星巴克永久性關掉四百家門市,寶成大規模放無薪假,跨國邊境未恢復之前,數位升級轉型勢在必行,就好比遠端辦公,Google表示就算疫情過後,居家辦公也會是主要的辦公模式之一,表示疫情徹底改變了習慣,回不去了。就以理周集團爲例,早期從證券投顧起家,一支電話、一個理專、一個老師、一臺傳真機、一個外部媒體平臺就可以運營,當時電話行銷爲主要商業模式。

爲了增加媒體曝光機會,以及瞭解平臺聚衆的重要性,於是創立了媒體事業羣(訊),平面的理財週刊,經過二十年的長期耕耘,如今也在臺灣財經雜誌佔有一席之地,同時吸引了不少投顧老師與投資素人一起合作。

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網路無遠弗屆與低成本的優勢,讓原本外包媒體行銷的模式,轉爲自媒體的模式,於是創立理周TV、理財最給力、贏天下理財資訊網等平臺,就是從產業分工,慢慢轉型數位化,再到自創媒體平臺的全產業鏈,透過平面媒體與數位媒體傳遞理周集團的理財商品(訊);並由財商事業羣培訓教育理專及分析師(知),再由投顧事業羣發揮服務精神,滿足會員需求(力)。這就是「知、訊、力」一條龍服務,進而推動臺灣成爲一個「理財(物質面)、理善(心靈面)、理健康(身體面)」的全民理財島。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1036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