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欠鄭芝龍一個公正評價──我爲什麼寫《閩海王鄭芝龍》?

讀《閩海王鄭芝龍》可以對鄭芝龍這位傳奇人物有更深的認識。(作者提供)

《閩海王鄭芝龍》一套三冊。(聯經文化提供)

《閩海王鄭芝龍》作者劉峻谷認爲,對臺灣史有興趣者不能忽略鄭芝龍這號人物。(作者提供)

今年是臺灣有文字記載歷史的四百年,當我們紀念臺南建城四百年,不能只談荷蘭人和鄭成功,更要了解促成荷蘭人決定來臺灣的關鍵人物鄭芝龍。這是我寫《閩海王鄭芝龍》的動機。

事實上,鄭芝龍影響臺灣的命運,他的前半生始終是個謎。他和兒子鄭成功、孫子鄭經、部屬施琅左右四百年臺灣史的前六十年發展,這所有的故事都要從鄭芝龍說起。

深入研讀史料後發現,鄭芝龍是一個多才多藝,學習力強,勇敢、愛冒險,狡猾又富同情心的傳奇人物。其中三件事深深吸引我。

他是語言天才

首先,鄭芝龍在日本平戶島經商,娶妻田川鬆生下鄭成功;另根據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言行錄《駿府記》記載,「慶長17年8月15日,明國人鄭一官以御藥數種呈獻……雜談唐土風俗趣事。」當年鄭芝龍(小名一官)以唐商領袖之一的身分,晉見掌握日本實權的德川家康,兩人還相談歡,可見鄭芝龍可以熟練使用日語。

不僅如此,他少年時從故鄉泉州到澳門,受洗爲天主教徒,學會葡萄牙話並且到現在的馬尼拉、越南、麻六甲等港口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華人做生意,說明他會講葡萄牙話。

一六二四年四月,鄭芝龍經李旦推薦從日本平戶島搭乘荷蘭船隻〈好望號〉到澎湖擔任荷蘭遠東特遣艦隊司令的翻譯官。當時荷蘭佔據澎湖風櫃尾要求大明國通商,大明官員不允,派兵對峙,戰事一觸即發。後經鄭芝龍居間獻策、協調,半年後荷蘭遠東特遣艦隊始答應撤退到當時的大員(臺南),興建熱蘭遮城堡,做爲與大明通商的轉口貿易港。此事證明,鄭芝龍會講荷蘭話。

四百年前,鄭芝龍就能操葡語、日語、荷語三種外國語言,做生意、談判與外國元首相談甚歡,不但四百年前少有,即使今天依然罕見。

若再加上母語閩南話、日後接受招撫成爲明朝海巡官員必須要講的南京官話,如此算來,鄭芝龍至少會講五種語言。這樣的人不是奇才,是什麼?

他是海商帝國CEO

其次,鄭芝龍在居間荷蘭和明朝官員談判時看到商機,運用翻譯時居間上下其手的技倆,矇騙荷蘭人只要答應撤出澎湖,明朝即允許通商,以滿足大明要荷蘭撤出領土;荷蘭要求通商的目標。待荷蘭撤到臺灣建城堡,實際上是由鄭芝龍與李旦合作派商船與荷蘭人貿易。之後,鄭芝龍更完成壟斷與荷方的貿易,除他的商船,其他想與荷蘭人做生意的其他唐商,必須向他繳納保護費或讓他抽佣金,他開始累積財富。

荷蘭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幾年後識破鄭芝龍一手遮天的做法,又開始派船去福建、廣東沿海騷擾,想求見當地官員要求與更多唐商做生意,或要求仿葡萄牙人的例子,直接租一個小島建倉庫,讓荷蘭商人直接上岸貿易。當時身爲大明海巡官員(職稱:海上游擊)的鄭芝龍當然百般阻撓。因此鄭、荷於1633年爆發金門料羅灣海戰。

鄭芝龍發揮當年在荷蘭船上當翻譯學到的海戰本領,以及瞭解荷艦戰術運用和槍砲、彈藥等火力配備,深知荷艦的優缺點,規劃一套海空、水下3D立體作戰戰術,派出三百多艘小大戰船,用大船發射火砲、火箭、拋火球正面對決荷艦;小船趁大船互轟之際鑽進釘住荷艦船體,引燃火船;蛙人、水鬼潛泳接近荷艦,引爆釘在船身的火藥,火燒荷艦。

最重要的關鍵,鄭芝龍知道荷蘭船員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僱員,「上班族」心態的荷蘭船員不是正統的士兵,不會爲公司拚命,遇戰事能打贏就贏,打不贏即投降,因此用「重賞」讓鄭家軍爲獎金奮勇爭先。當「上班族」荷蘭兵遇到不要命的鄭家軍,自然不是鄭軍的對手。

經此役後,葡萄牙、西班牙亦畏懼鄭芝龍,荷蘭船艦從此絕跡大明東南沿海,鄭芝龍稱霸東海、臺海至南洋海域,此一局面維持兩百年,至1840年鴉片戰爭才被英國艦隊打破。自此「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得出海」,鄭芝龍在以官掩商下,大張貿易範圍,在唐土設立五家貿易商行,稱爲山五商;在五個所轄港口成立五家船公司,稱爲海五商;另在日本長崎設立山海五商的分號,交由次子田川七左衛門經營。

爲了調度貿易資金,發放員工和船員薪水,發給二十萬海師軍餉,鄭家設立裕國庫、利民庫,亦即今天的銀行。自此,鄭芝龍成爲一個軍事商業跨國貿易集團的大老闆兼執行長(CEO),建立富可敵國的海商帝國的傳奇人物。

他是國際人力仲介鼻祖

第三,因爲鄭芝龍大敗荷蘭艦隊,阻絕荷蘭人西進大明通商之路,令荷蘭人轉而開拓臺灣內地。陸續派士兵保護土地測量師,往北方、南方和派船繞經鵝鑾鼻往探索東海岸。發現臺灣內陸地大、土壤肥沃,適合農耕及種植甘蔗,發展製糖業。

農耕、種甘蔗,需要人力,原住民不擅耕作,荷蘭人又求助鄭芝龍招募漢人墾工。當時適逢大明北方旱災,居民流離失所到南方乞討求生,福建各府道州縣官員爲流民氾濫茲事生非頭痛不已。

鄭芝龍抓準時機說服福建巡撫實施「一人三兩銀、三人配一牛」政策,用公帑買船票,由他的船隊運送充民到臺灣當墾工,不但解決福建災民氾濫的問題,也跟荷蘭人做成一筆仲介墾工的生意。他的船隊賺到運費,他還每年向墾工收取人頭稅,一舉四得。

鄭芝龍可說是人力仲介、外勞仲介的鼻祖,更直接影響漢人移民臺灣、開發臺灣的歷史。你、我的祖先或許就是當年來臺爲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的墾工呢。

獨家披露 鄭芝龍囚禁北京生活

除了上述三件令我印象深刻的鄭芝龍事蹟,我還從史料發現鄭芝龍囚禁北京的片段記載,獨家以官方文書、奏摺爲本,細緻拼湊、重建他晚年生活和心路歷程。

其他的鄭芝龍傳記,大多記述鄭芝龍與清朝貝勒爺博洛在福州談判投降條件時,被博洛綁架到北京爲止。其實他被綁赴北京之後受盡屈辱,忍受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百般凌辱,又捲入清初權臣內鬥,數度危及性命。

例如,清朝從原來允諾封他爲浙閩粵三省「閩海王」,多爾袞從中做梗,將他的爵位從明朝的平國公,連降五級封成爲「精奇尼哈番」(男爵)。

又如,他有一次偷偷溜出北京城想回閩南,被逮。順治皇帝派三位內大臣遏必隆、鰲拜內大臣等和一位大學士到家裡告誡鄭芝龍:

「朕聞子弟在福建爲亂,爾投誠有功,毋輕出城行走,恐人藉端誣陷,即往墳塋祭掃,亦必奏明乃去。朕嘉爾功,故以此告諭。」

鄭芝龍在這種被監管、監視的情形下,忍辱偷生,暗中恢復山、海五商的營運,持續提供資金,供鄭成功招兵買馬、購糧發餉,鄭成功纔有力量抗清十六年。但歷史對這段事蹟置若罔聞,對鄭芝龍失之公允。我認爲,歷史欠鄭芝龍一個公正評價。

我想爲他們說話

2001年我看到施琅的《靖海紀事》其中一篇〈恭陳臺灣棄留疏〉,這是讓清朝康熙皇帝決定將臺灣收入大清版圖的重要奏摺,敘事明快,說理有力,力陳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力薦必留勿棄,從而改變臺灣的歷史。

從這裡我開始想知道更詳細的臺灣歷史,花了10年廣泛閱覽和做筆記,包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的三十七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明鄭史料類)》、臺南市政府發行由江樹生譯註的《熱蘭遮城日誌》、連橫着《臺灣通史》、湯錦臺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曹永和着《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甘爲霖英譯、李雄揮漢譯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漢聲雜誌《梅氏日記》、荷蘭最後一任總督揆一《被遺誤的臺灣》等十餘種,以及大陸和臺灣有關鄭芝龍研究的相關報導,有關鄭芝龍、鄭成功等人的中文、日文傳記等五十餘冊。

從上述資料我看到和歷史課本記載不一樣的鄭芝龍、鄭成功和鄭經祖孫三代,以及他們的部將施琅,他們四人是開啓臺灣四百年曆史的重要人物,看他們的故事才能瞭解臺灣史。

我覺得他們有話要說,我也想要爲他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