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創新實踐
(原標題:【理響中國】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創新實踐)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告:我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在人口規模巨大、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和國情的中華大地上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正是沿着這條道路,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闢了廣闊前景。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發展道路的創造實踐。近代以來,中國陷入深重苦難之中,開始了外求獨立、內求自強的現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事實證明,不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的自強運動、舊式農民戰爭、各種名目的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方案,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鄧小平同志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從黨的十二大起,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從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十九屆六中全會向世界宣告“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點進行明確闡述,並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打破了世界範圍內長期將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西方中心”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不斷拓展現代化的內涵,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國家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諧萬邦”“兼濟天下”“小康”“大同”等思想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滋養。百餘年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壯闊歷程,充分展現了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實踐中,黨的指導思想不斷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我們黨勇於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從而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思想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求,伴隨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得到充分貫徹,“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成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創新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經濟制度和經濟實踐對中國歷史的繼承和發展,是學習吸收現代市場經濟的成果,並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實行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爲中心,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現工業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轉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結合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確立了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到黨的十九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再到黨的二十大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對政府與市場關係認識的深化,可以看到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在保證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同時激發了市場活力,又在關係國民經濟和民生關鍵領域進行了有效的宏觀調控。在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創新,充分證明市場經濟並非只有西方一種模式,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
帶領人民邁向共同富裕道路的民生實踐。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幾代共產黨人爲之奮鬥的目標。195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指出:“要鞏固工農聯盟,我們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羣衆共同富裕起來。”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的共同致富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爲中心課題,“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江澤民同志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徵,絕不能動搖。”胡錦濤同志進一步強調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促進共同富裕問題,就共同富裕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經過8年的脫貧攻堅,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使得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減貧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豪邁宣告:“我們經過接續奮鬥,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人民既是現代化實踐的主體,又是現代化成果的共享者。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式現代化將深刻影響世界現代化的格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將邁出堅實步伐,中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富裕、更加公平、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明發展實踐。人類歷史上各文明在交流融合過程中,只有互相借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啓了人類邁向現代化世界的大門,資本的擴張把人類文明的發展推向更高階段。這一現代化的發展伴隨着資本的積累和血腥掠奪,並以資本的邏輯來佔領和統治世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摒棄了傳統封建專制的國家體制,超越了蘇聯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揚棄了西方國家的資本治理模式,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於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在發展豐富自己的同時,推動人類文明走向新的繁榮。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成爲一個聯繫緊密、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所展現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徵,充分體現了歷史智慧與現代文明的交融,在尊重東西方文明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生活條件,豐富人民羣衆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將進一步開闢人類文明發展新境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論斷打破了現代化即是西方化的“神話”,創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理念和文明發展理念。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大道上,中國式現代化開闢了一條可供世界參考的全新的國家治理道路,帶來了人類社會新文明發展的光明前景。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作者系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