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 | 改革開放爲什麼“行”: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

(原標題:理響中國 | 改革開放爲什麼“行”: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

理響中國 | 改革開放爲什麼“行”: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來源:視頻綜合)

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理響中國 | 以“理”服人:改革開放爲什麼“行”》,五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資深教授,帶你解碼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中國智慧”。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教授王懂棋,講述“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的王懂棋。

1990年7月的一天,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讀到《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感慨萬千,提筆寫下飽含深情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那時的習近平還不滿40歲,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既蓄滿了對焦裕祿的崇敬和追思,更飽含了對好乾部的殷殷期待。

我們常講事在人爲。就是能不能成事,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特別是幹事的人。而對於已經走過百餘年的中國共產黨來說,要保證基業長青、樑正根穩,最關鍵的就是幹部。改革開放之初,面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在哪裡”的疑問,面對“被開除球籍”的憂患,鄧小平同志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縱覽全局的胸襟,發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的響亮號召。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振聾發聵地指出:“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鬥才能夢想成真。”“只要我們黨永遠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就一定能夠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幹部幹部,幹字當頭,已經成爲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強音,成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和人格標識。

早在1942年,毛澤東同志就注意到了幹部這個詞的特殊性。2月8號,毛主席在延安幹部會上當時作了一個著名的演講“反對黨八股”,他說道:“因爲中國原有詞彙不夠用,現在我們的詞彙中就有很多是從外國吸收來的。例如今天開的幹部大會,這個‘幹部’兩個字,就是從外國學來的。”可以說,幹部這個詞雖然起源於外國,卻創造性地運用在中國。正是在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中,在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中國共產黨人賦予幹部這個詞彙獨特的內涵和鮮活的生命。

放眼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如此重視黨的幹部隊伍建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黨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復興)如此血肉相連,如此深相契合。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幹出來的,堅持紮根人民,把立德、立功、立言立在人民心中。

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堅持“五級書記”聯動,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國累計選派了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的幹部堅持久久爲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格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好乾部是幹出來的。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既要想幹、願幹、積極幹,又要心到、眼到、身到,件件俱到。孔繁森,一位模範共產黨員、一位優秀領導幹部,用他實際行動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改革精神和奮鬥力量。改革開放之初,他兩次進藏工作,勤政爲民。在西藏阿里擔任地委書記期間,爲了摸清情況,探索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的路子,孔繁森同志用不到兩年的時間跑了98個鄉,行程8萬多公里,在茫茫雪域高原到處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在他遭遇車禍,人們料理後事時,發現兩件遺物:一件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爲官避事平生恥。”幹部幹事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纔會有多大成就。

廖俊波,一位新時代的“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縣委書記”。他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師專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後在縣鄉兩級擔任過主要領導。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全身心投入,還經常鼓勵幹部:“只要爲了發展、爲了羣衆就大膽去幹,有責任我來擔。”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掛出的最後一個電話還在部署工作。

好乾部是幹出來的,也是培養出來的。在紛繁複雜的形勢面前,幹部不能“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時在時不在”。如果黨的幹部耳不聰、目不明,看不清發展的趨勢,察不出蘊藏其中的機遇挑戰,中國的發展就要受到影響。如果黨的幹部心不靜、身不沉、手不快,難以把握世界科技的大勢,難以研判代表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路徑,中國就要錯失新的世界機遇。

要管好,關鍵在於教育培訓。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就強調“通過辦學校來解決幹部問題。”鄧小平還曾指出:“目前重要的問題不是幹部太多,而是不對路,懂得各行各業的專業的人太少。辦法就是學。”此後,若干個全國幹部培訓規劃連續制定起來,各類學習制度陸續建立起來,《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 《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等制度機制也逐漸健全起來。就在不久前,新修訂的《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新鮮出爐,目的就是在新時代進一步推進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培養造就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力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如果說培養幹部是管理幹部的一種體現,那麼“硬幣的另一面”就是要關愛幹部,“管”“愛”相濟。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專門寫道:“必須善於愛護幹部。愛護的辦法是:第一,指導他們。第二,提高他們。第三,檢查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第四,對於犯錯誤的幹部,一般應採取說服的方法,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第五,照顧他們的困難。幹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項困難問題者,必須在可能限度內用心給以照顧。這就是愛護幹部的方法。”

大家聽說過“乾打壘”嗎?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到,這是以前東北地區常見的一種土房子。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各地競相迸發出幹事創業的熱情,大慶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採油隊經常在野外鑽井作業,爲了提高效率,大家就在油井附近建造乾打壘的房子,房子的優點是建得快、省錢,但缺點是保溫效果並不好。鄧小平到大慶考察油田勘探情況時得知此事後,專門盯囑當地領導要“改造乾打壘,要蓋樓房,不然職工不會長期安心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三個區分開來”。強調黨組織對待幹部,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幹部,讓那些想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有更好的用武之地。要爲敢擔當善作爲的幹部撐腰,爲受到不實反映的幹部澄清證明。要關心關愛基層幹部,把幹部從文山會海、痕跡管理等形式主義中解放出來。一支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不能出現“又流汗、又流淚”的境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大道之行,天下爲公。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幹部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5000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讓我們起而行之,衆志成城、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爲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和世界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