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如何看待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動力

(原標題: 【理響中國】如何看待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動力)

一直以來,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斷改頭換面出現,從“經濟崩潰論”到“奇蹟終結論”,從“令人失望論”到“紅利消失論”等等,不一而足。近來,又有一些國外媒體提出所謂的“中國經濟見頂論”,認爲中國經濟潛力“見頂”、增長“達到頂峰”。這種無視中國經濟穩健前行事實、低估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觀點既站不住腳,也缺乏事實依據,經不住實踐的檢驗。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時期,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經濟增長達到5.2%,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爲32%,我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我國的發展歷經各種困難挑戰才走到今天,經濟增長有優勢、有潛力、有動力。過去沒有因爲“中國經濟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爲“中國經濟見頂論”而見頂。

四大優勢鑄就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動力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進過程,當前經濟形勢穩中向好。因此,觀察中國經濟形勢要歷史地看、辯證地看。縱向看,我國主要經濟指標有明顯改善,今年一季度迎來開門紅。橫向看,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優勢明顯。中國經濟增長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市場規模、科技潛能、文化基礎等方面,這些優勢鑄就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和內在動力,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可逆轉。

第一,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擁有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巨大、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韌性和潛力。首先,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逐步形成和顯現。國內需求繼續擴大,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人,未來十幾年將達到8億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規模穩步增長;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消費轉變,服務化、品質化和多樣化消費需求增速加快。其次,超大規模市場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超大規模市場支撐了完備的產業體系,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佔據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能夠集聚要素資源、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分工、促進競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具有豐富應用場景和放大創新收益的優勢,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最後,超大規模市場具備規模經濟優勢。在供給側,超大規模市場能夠更好地分攤新型基礎設施和戰略性、前瞻性技術投入成本。在需求側,超大規模市場能夠通過暢通的國內外循環,匯聚資本、技術、人才,引領消費創新與市場發展,還可以攤平短期外需波動,有效對衝外需波動風險。

第二,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快速攀升,且潛力巨大。我國在5G通信、量子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正在加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先,我國正在迎來巨大的“人才紅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起了全球最龐大的教育體系。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爲1047萬人,研究生畢業人數爲101.5萬人。另外,回國留學生規模越來越大。完善的教育體系和衆多的高素質人才,將爲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人才資源,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加強勁的動能。其次,我國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各類創新主體日益健全,國家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已成爲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投入持續增加,創新潛力加速釋放。最後,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創新的體制優勢。我國擁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並且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爲高水平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創新發展帶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持續發展壯大,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第三,我國有支撐經濟增長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文化優勢。一方面,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中國人民相信勤勞致富,相信偉大夢想是拼出來、幹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另一方面,中國重視教育。家庭重視教育,國家也重視教育,不斷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使我國擁有龐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支撐科技創新發展。

第四,有爲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爲政府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首先,“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關鍵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纔能有效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其次,我國有清晰的發展規劃和戰略佈局。一方面,我國對經濟發展既有明確的階段性規劃,“五年規劃”謀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下一個五年”的目標和任務;也有長遠清晰的系統性規劃,“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架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另一方面,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種頂層設計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規劃、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最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在新發展階段,與時俱進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製度保障和強大動力。

激發經濟增長潛力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主要表現爲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但這些困難和挑戰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我國經濟穩步前行的步伐不會因此而停止。尤其是中央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充分發揮我國經濟既有優勢、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潛力,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關係。

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關鍵是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之間的動態平衡。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順暢流動。釐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宏觀調控體系,提供公共服務,強化市場監管,防範化解各種風險挑戰,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去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負外部性問題。

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短期調控重在激發需求,以有效需求帶動供給,長期增長重在提高供給質量,以高水平供給激發需求。一方面,需要全面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釋放內需潛力,並擴大更有利於促進投資的消費,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新動能。提升投資效率,加快推進資本積累與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的有機融合。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在數字經濟條件下,關注收入分配,推進共同富裕。當前,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爲代表的數字技術催生了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正在成爲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賦能做大“蛋糕”的同時,也爲分好“蛋糕”帶來新契機和新挑戰。應加快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防止壟斷所導致收入分配問題;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依託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提高互聯網醫療服務供給,彌合數字鴻溝,推進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