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攜手花旗基金會 培力特境青少年真實就業
花旗基金會11日與勵馨基金會在線上共同發表「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計劃3年成果。(圖/花旗銀行)
青少年階段纔要開始人生的美麗,勵馨基金會陪伴弱勢青少年、特殊處境少年能夠「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在花旗基金會協助下,引導青年透過各種職場見習、技能培力與職涯規劃,累積正向的職場經驗,11日由兩個單位共同發表3年成果,並公佈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胡中宜與勵馨基金會合作進行的成效分析。
勵馨基金會表示,輔導過程的第一步,要先與青少年建立關係,陪伴他們處理前端的創傷經驗,穩定身心,並建立職場工作態度、認識勞動權益,促使青少年能穩定就業,或回到教育體系中繼續學習,不能追逐即刻成效,接受就業服務的特境青少年中,有近3成能達到具備就業技能的階段,更能看見青少年就業培力的價值。
胡中宜指出,當今社會普遍認爲青少年尚處求學階段,應以教育爲主,存在不鼓勵少年就業的文化;教育與勞動之選擇,往往顧此失彼,未能針對在學中具特殊需求學生進行轉銜合作。而特殊處境青少年在勞動市場的選擇性不多、穩定度低,在進入勞動市場的前期即因學歷條件被排除,若急着把這羣徬徨的青少年推入職場,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他們離穩定就業的道路越來越遠。
花旗(臺灣)銀行表示,花旗基金會自2016年展開「邁向成功之路Pathways to Progress」計劃,協助弱勢青年培養專業職能,建立自信突破就業困境,迄今已幫助超過1000名青年穩定就業。勵馨基金會長期服務家內性侵、遭受性剝削的高關懷青少年,這羣高關懷青少年的就業處境,更需要社會的關注,這也是花旗攜手勵馨推動此方案的初衷。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表示,特殊處境青少年往往難以適用坊間的就業資源。例如職訓課程除了有年齡等限制,還有出席率的要求,「但他們的生命充滿變動,如果缺乏討論和引導,很難讓他真的找到適合的職種,有動力去穩定的參與職訓。」學經歷和資源的受限,也使他們在就業市場易遭邊緣化,而落入高風險行業。
胡中宜認爲,勵馨的青少年就業培力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該計劃的最大意義,並不是將眼光或關鍵成效指標(KPI)放在最後青少年就業觸及人數有多少?多少人完成取得丙級技術士執照?或是他們自行創業率有多高,「關鍵是在於這些高關懷青年是否整理好過去的內在逆境經驗,重建其生活經驗,擁有自信心重新出發,並發展出進入勞動市場的成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