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夜間不平靜添陰影 志工貼心陪伴帶路
記者洪偵源/採訪側記
因爲案件層出不窮,加上新聞媒體的放送,舉行奧運的里約,「不安全」的標籤已難撕下,也讓造訪的選手、媒體以及遊客,增添許多不安。
記者此次赴巴西採訪里約奧運,住在巴哈區的「CENTER」飯店,離奧運媒體中心有一段距離,搭乘交通工具至少要90分鐘。
由於媒體中心有一切採訪所需資源,以及各到到各場館接駁車,還有中華奧運駐點支援,所以每天到媒體中心報到是必然的事情。
記者在2日上午經亞特蘭大轉機飛抵里約,中午到媒體中心報到後,在瞭解地理狀況後,離開媒體村,需搭接駁車到「cardeal arcoverde」地鐵站,坐8個站到「uruguaian」然後再走約20分鐘路程。
由於當晚採訪完拳擊與舉重選手後,再搭接駁車到「cardeal arcoverde」已經是當地時間晚上10點,入夜的巴西街頭顯得冷清,店家也逐一打烊,街上沒有人逗留。
當地人士一再告誡,夜晚不要單獨外出,此時記者身上還拖着行李箱,也不免擔心起來,果然進出地鐵站,拖着行李箱,又是東方臉孔,在乘客眼中顯得非常突兀。
巴西的地鐵類似臺灣的捷運,只是完全地下化,只是沒有臺灣便利,到站不一定會語音通知,也不一定會有任何顯示,只能看到該站牆壁貼着站名牌自己判斷,於是記者頻頻用APP對站名又不時向窗外張望。
終於來到「uruguaian」,此時記者碰到一位似乎住在此地的奧運志工,上前詢問飯店地址後,向他道謝後離去,沒想到他跟了上來,示意要帶記者前往飯店所在,還幫忙拖行李箱。
志工貼心的舉動,也令人放心不少,畢竟到巴西前不斷報導選手被搶、治安不佳,碰到歹徒的機率很高這類新聞,加上不住在媒體村,晚上單獨行動就頗爲緊張。
走了近20分鐘後,終於到「CENTER」飯店,由於當時櫃檯人員只講葡萄牙文,這位志工還用手機翻譯軟體,把櫃檯一連串的話翻成英文,避免口譯上造成誤解,原來是電梯壞了,必須走樓梯到6樓的房間。
志工並未留下姓名,後來記者送他中華奧會的奧運紀念胸針表達感謝,也結束緊張又疲累的第一天奧運行程。
▲志工幫忙拖行李箱(圖/記者洪偵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