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進語文試卷 漠視了孩子的“無知權”

(原標題:李子柒進語文試卷 漠視了孩子的“無知權”)

一個小學生,並沒有知道一個成年網紅的義務。

近日,浙江寧波海曙區的家長們爲了小學六年級期末語文試卷吵翻了天。有家長在網上發帖,表示作文題給出的材料之一是網紅李子柒的故事,題目核心是展示中國傳統田園文化,但題目最後卻添加了李子柒粉絲數量的介紹。家長認爲這樣的題目過於淺薄,而且會帶偏孩子的價值觀。

媒體就此事調查時,發現李子柒確實出現在了試卷中,不過並非作文題,而是閱讀理解題,讓孩子從李子柒等三名人物中挑選一位,推薦爲“心目中的風雲人物”,並寫出推薦理由。

針對爭議,試卷出題者認爲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快速閱讀和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時所列人物都是“爲了自己的理想而不畏艱難克服重重困難最後圓夢的典型,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種正能量的鼓勵”。

當地一位網紅老師也認爲,當下的語文學習不僅僅是文學審美上的提升,也要讓孩子在信息爆炸時代裡具備快速提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孩子應該去了解周邊的世界,包括各種新聞熱點和社會問題。

老師說的大道理看起來都對,可大道理不能包治百病。網紅是互聯網經濟的一部分,也是當下社會繞不開的話題,所以我並不贊同“題目淺薄”說法。但李子柒該不該進入語文試卷,該以何種方式進入,倒是確有可商榷之處。

首先要商榷的是李子柒的視頻。我不否認她的視頻勾起了許多人對田園牧歌的嚮往,但因爲過度美化,她對田園生活的記錄顯得有些失真。儘管過度美化是爲了迎合流量需要,儘管李子柒始終與一般網紅保持差異,堅持低調的姿態與相對慢節奏的製作方式。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那根本就不是真實的農村生活。對於判斷力相對有限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虛假當然會存在誤導。

其次要商榷的是出題形式。試卷中有李子柒粉絲數量的圖片,僅從題目本身來說實屬多餘。有家長質疑這會不會是出題老師的主觀粉絲行爲,雖嫌之“誅心”,但質疑並非無緣無故。至於以粉絲數量作爲個人成就,也不適合出現在小學生試卷上。

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這道題目漠視了孩子的“無知權”。

新聞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質疑試卷的家長表示自己並不知道李子柒是誰,只是偶有耳聞。也有網友提出“平時不刷手機的孩子怎麼辦”,但出題老師仍表示作爲閱讀理解題,題幹中已有簡介,即使學生不知道,也不妨礙做題。

但李子柒是一個以網絡視頻爲人所知的網紅,如果平時對其一無所知,只憑題目裡的隻言片語(而且還有一部分僅僅是羅列粉絲數字),很難真正理解她的人生與價值所在。從這一點來說,這道題出的就不公平。而從出題老師與當地老師的表態來看,明顯將李子柒列爲學生理應瞭解的社會熱點,從他們的潛意識看來,學生應該知道李子柒,這麼紅的人,你爲什麼會不知道?

然而,孩子的“無知權”呢?一個小學生,並沒有知道一個成年網紅的義務。老師將“學生應該關心社會熱點”的大道理搬出來,更是沒有道理,因爲一個學生即使關心社會熱點,平時留意新聞,也有對李子柒沒有興趣的自由。

一個稱職的老師,與其要求孩子具備“在信息爆炸時代裡快速提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倒不如培養孩子“在信息爆炸時代裡拒絕信息的能力”。

人類進入網絡時代後,“海量資訊”一直是媒介主打。但有人滿足於“我什麼都知道”,也有人偏愛“我不想知道”,可後者的權利在網絡時代不堪一擊。不管你想不想知道,信息都會通過各種推送方式出現在眼前。甚至可以說,過多垃圾信息侵蝕所帶來的惡果,早已超出發達資訊帶給我們的好處。

沒有什麼信息是必須要知道的,李子柒也不例外。比孩子不知道李子柒更可怕的,是老師振振有詞地將李子柒等同於孩子必須關心的社會熱點。而更讓人擔心的是,類似事情在學校裡並不罕見,比如所謂“必讀書目”,抹殺學生之間的差異與閱讀偏好,就與“大家都應該知道的李子柒”沒有本質區別。

□葉克飛(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