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沒有賀歲片的新年

大陸春節檔期電影票房再創新高。圖爲貴州省遵義市一處影城顧客走過電影《哪吒2》海報前。 (中新社)

春節賀歲片曾是臺灣過年期間特殊風景,國片、港片與西片三強爭霸,是許多人共同記憶。近年春節檔國片票房還算差強人意,直到去年,還有三部國片在春節上映。今年國片全面棄守春節檔,無異於一記警鐘。

對岸賣座前三名電影,《哪吒》、《封神》取材自中國神話故事,《唐探》背後,則是華人在歐美打工辛酸史。這些養分,都非對岸專利。封神主要演員費翔、吳興國,都是從臺灣演藝圈走出。題材、優秀電影人都不缺,究竟缺什麼,答案很清楚。

國片品質不差,市場卻難開展,有受串流影音平臺影響,也有內部因素。本土市場有限,不少國片卻因意識形態刻意「去中」,自絕於華人市場。到對岸發展的影視工作者,甚或得承擔統獨、政治壓力。「賀歲片」題材受限又無市場,只能逐漸被淘汰。

年前朝野預算大戰,文化部長李遠曾發出「臺漫二○二七超車日韓」豪語,只成爲笑柄。從《哪吒》、《封神》的成功看,國片題材自我設限,連對岸車尾燈都看不到,如何奢談超車日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