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如何尋找「不委屈」

立委何欣純提到,臺灣人要的和平,不是委屈的和平,要富強繁榮的臺灣,就是讓臺灣人民安居樂業,爲臺灣一起拚、一起贏。記者劉柏均/攝影

「委屈的和平」一詞,近日成爲綠營被質疑兩岸政策時的防禦金句。參選立委的名嘴於美人說,「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立刻遭駐德代表謝志偉反譏,「爆米花也是花」。言下之意,若不積極反中抗中,只爲了尋求和平而自我委屈,就是投降派。

當然沒人喜歡忍受委屈,但現實中,從人生抉擇到國家發展,哪有一切順心如意的事?蔡總統自承爲「跟主要經濟體更緊密結合」而開放美豬,不委屈嗎?「中華臺北」、「臺澎金馬關稅領域」當然委屈,但不用這些名稱,臺灣立馬變國際孤兒。美國一再揚言要炸護國神山,你不委屈嗎?

綠營還說,兩岸關係惡化,已難以逆轉。然而,這樣就能當成尋釁的藉口,故意把國家推向戰爭嗎?綠營無法逆轉,怎知別人做不到?

在另個極端,則有一說,認爲兩岸軍力失衡,落差已不可逆;既然彼大我小,所以任何委屈都必須承受。這也是過猶不及。面對複雜的現實環境,若不務實推移進退,抱着簡單的口號當聖經,如何有尊嚴地生存?

所幸,從歷次選舉結果看,民衆的理性務實都遠高於猛噴口水的政媒人物。多數民衆都知道,不能一味對抗,也不該一味退讓,兩者之間要聰明拿捏。接下來的大選,哪個陣營更能說服民衆,誰距離中間的多數理性更近,就能贏得未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