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風機葉片屍橫遍野,預告綠能垃圾災難
鄰近臺中高美溼地的臺中港務公司轄區,草地上遍地散落廢棄風機葉片,甚至已爬滿藤蔓雜草,儼然成爲葉片墳場。圖/讀者提供
臺灣推動陸域風機長達廿四年,最早的風機位於澎湖縣中屯村,二○○一年商轉,去年八月六日通過環評審查,預計今年四月就將除役,然而這八支風機、廿四支龐大的葉片汰換下來應如何處理,官方卻束手無策,僅能在環評承諾寫入「將視除役當時已商業化之回收技術,以不掩埋方式處理。」
但這只是風機垃圾的開始,繼中屯風機之後,各地陸續退役的風機都會變成燙手山芋。面對即將到來的風機葉片垃圾危機,臺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坦言回收再利用還不成熟、成本高也不具經濟效益,近來已委託業者測試,且有一定成效。環境部長彭啓明則稱,國外已能製造可以全回收的葉片;國內直到二○四六年纔會達到龐大量體,相信屆時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一定會起來。
這些官方說法如果不是糊弄,就是鴕鳥。臺電委託國產業者天力公司,由臺電提供廢棄葉片、天力委託廠商在桃園打造低溫裂解爐,看似已有成果,其實工廠登記、處理許可都還未取得,光是試運轉就需耗時一、兩年。彭啓明稱國外研發出可全回收葉片,但他沒說的是,國內未來十年就將有九百支廢棄葉片,至今找不到最終處置方式。
廿年前風機剛起步時,政府將葉片廢棄處置技術交給未來;如今廿年到了,仍舊是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究竟技術有多困難?實際上,由玻璃纖維與樹脂組成的葉片廢棄物處理並非新技術,主要是量體太大、不具經濟效益,關鍵在於既然綠能是國家重要政策,政府應務實面對,將「搖籃到搖籃」的全生命週期透明化,攤開效益、碳排與風險。
反觀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署與臺灣電力公司,對外聲稱過往拆卸的八支葉片「存放」於臺中港並婉拒採訪,直到空拍照一翻兩瞪眼證明風機殘骸四散在臺中港務分公司,兩機關任由公有土地成爲大型棄置場長達十年,甚至在臺中市環保局稽查風機破裂、葉片飄散地面,且臺電未送廢棄物清理計劃書時,臺電仍堅稱爬滿藤蔓且四散的葉片是「暫置」,並非「棄置」。
是誰給了臺電這麼大的底氣?無論是中南部曾遍地的光電墳場,或如今的風機葉片墳場,主管機關漠視的背後,是執政者對於推動綠能長期慣性報喜不報憂、掩人耳目;明明行政院淨零碳排十二項關鍵戰略,就包含風機葉片循環再利用,本應跨部會協調的風電廢棄物處理,卻欠缺國家級的重視,如今各單位乾等環境部修訂資源循環促進法,但如何回收、如何監管、落實生產者責任,至今都仍只聞樓梯響。
廢棄葉片可能帶來的成本與代價都將反映在能源效益,賴總統深知能源是減碳的核心,並要求加速各項再生能源發展,但面對大量廢棄物無處去卻選擇性失憶,放任層層單位怠惰而如此「暫置」葉片。如果陸域風機廿年過去都沒能找到終極處理方式,甚至連安全存放管理都做不到,面對同樣需要技術量產克服的上千噸的海量太陽能板,若繼續鴕鳥心態將燙手山芋丟給下一代,綠能垃圾將是人們生活中無法想像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