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國防靠文人部長,民防賴全民皆兵?

國防部長顧立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對我軍事威嚇動作越來越大,賴清德政府也積極推動自制潛艦,七年要完成十一艘千噸級海巡艦艇,展現全力捍衛臺海決心。然而,賴政府對軍人和用兵的態度,卻引起一些議論。他一方面任命顧立雄爲文人部長,一方面以震怒方式向將領立威,另一方面大舉建立民防;當海峽情勢日益緊張,這能否克服元首與將領對戰爭應變的認知落差,仍存在偌大疑問。

賴總統任命顧立雄爲國防部長,固有利推動軍事改革,但也引發國防決策可能與軍事專業脫節之疑慮。稍早賴清德與將領茶敘,因將官們未起立相迎而當場震怒,他固表達了三軍統帥的威儀,顧立雄則顯得難堪。最近總統召開因應中共圍臺軍演的國安高層會議,顧立雄與會,但會中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現身,卻未見現任參謀總長梅家樹與會。此景,遭外界質疑爲「擺拍」作態,認爲是對軍事專業的輕忽。

總統府針對演習召開的國安高層會議,並非國軍高層應變會議,但決策高層絕對需要對瞬息萬變的演習狀況與軍事動態掌握最佳情資;因此,需要軍事參謀意見作爲決策依據。以往的國防部長具有軍事背景,因而能及時轉述及分析情勢;顧立雄的軍事背景比較欠缺,外界難免擔心一向「政治反應」高過「軍事決策」的國安高層是否掌握充分資訊,協助三軍統帥下達準確有效的應變指令,這並非杞人憂天。

在蔡總統時代,一樣是應變,蔡英文往往立即進入衡山指揮所,在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陪同下,做出一線指揮的姿態。這當然也是安定民心的宣傳,但之所以不會引發疑慮,就是因爲軍政和軍令系統皆隨侍在側,國人對軍方的信心也能投射到總統身上。但這次府方公佈國安高層會議,卻招致各種議論,除對顧立雄個人能力缺乏信心,也對賴政府和軍方信任關係有所疑慮。要化解此一疑慮,賴總統須設法拉近他與三軍的心理距離,那絕非靠震怒所能奏功。

再看,當中共威迫臺灣的動作越來越緊,賴清德推動社會防衛韌性的急迫性也越來越高。賴政府透過各項政策落實民防準備,諸如:調查高中生戰時「服勤意願」,推動廢校用地變成防衛中心,要求宮廟、區公所作爲彈藥儲備場所等,都在將過去「備而不用」的民防法規化爲實際防衛準備。問題是,由於民衆的應戰意識並未隨之提升,這些作爲不免變成了「驚民」、「擾民」之舉;高中生「服勤意願」調查驟然喊卡,原因在此。

府方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員中,除了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具軍事專業外,黑熊學院董事長曹興誠、顧問曾柏瑜和民防教育協會理事長劉文等都深受賴清德倚重。然而,要說這些民防專家的智慧要勝過演練了幾十年的軍方,恐難讓民衆信服。這些離譜的體制外民防規畫,除影響到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的作業,在實際戰況中也可能成爲另一種應戰亂數,對全盤防衛整備不利。畢竟,實際戰場的真槍實彈廝殺,絕非政治表演的花拳繡腿所能抵擋。

賴總統宣示要建立「四十萬民力」,遭質疑是要推動「全民皆兵」,爲兩岸戰爭預作準備。如果賴政府真覺得戰爭不可避免,即應該把話說清楚,讓社會大衆做好應戰之準備,做到真正的社會韌性強化,改變民衆目前對戰爭無感、無謂的心態,以共同面對國家威脅。政府要成爲國軍的後盾,讓人民成爲社會防衛的實力,讓軍方成爲國防的中堅力量;否則,什麼「韌性」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