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抗中之矛與和中之盾,賴清德的矛盾二手

0214陸船翻覆案今天圓滿落幕,圖爲海巡署長張忠龍(左)在公祭上與罹難漁民握手致意,展現誠意。記者蔡家蓁/攝影

大陸漁船事件的金門協商,因凱米颱風延至昨天登場,意外和「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峰會撞期。同日上演的兩場會議,金門協商是爲了解決兩岸水域爭端,讓大陸漁船兩名死者返鄉安葬;而反中立場鮮明的IPAC年會在臺北舉行,則有西方爲首的廿三國、四十九名議員聯手抗中。我國經過一番周折,也在昨天正式入會。兩會同日舉行映照出詭譎氛圍:賴政府右手持「和中」盾牌,左手握「抗中」利劍,矛與盾的兩手策略會不會讓兩岸關係治絲益棼?

今年二月十四日,大陸三無漁船二死事故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除兩岸禁限制水域的長期默契被打破,大陸海警也找到金廈海域常態化執法巡查的正當藉口,北京則加強對臺文攻武赫,共軍視海峽中線如無物。臺灣看似堅守底線,無形紅線卻不斷被穿越。大陸晉江紅十字會代表三月曾在金門與我方談判,但談判破局;大陸國臺辦隨後提出四大要求:「真相、懲兇、道歉、賠償」,看我方如何接招。

經過多方穿梭,兩岸終於敲定此次協商的劇本。這次陸方代表派出泉州臺辦副主任李朝暉、海協會協調處長許偉偉、晉江紅十字會秘書長曹榮山等;我方代表則爲海巡署副署長謝慶欽和陸委會法政處長周鳴瑞。雙方代表昨天在金湖飯店簽約,我方技巧性地表達歉意,併發給兩名陸籍罹難漁民家屬撫慰金,每人人民幣一五○萬元(約臺幣六八○萬元)。這筆錢來自企業捐款,而非公帑,避免再惹爭端。公祭結束後,兩具遺體和漁船送返大陸,讓卡關超過一六○天的漁船翻覆事件落幕。

這次協商,兩岸都秉持人道原則處理,但求順利解決。否則再拖下去,不僅對死者家屬是一種折磨,後續的兩岸水域糾紛及觀光交流都無法展開協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陸船翻覆的事實真相仍然未解。海巡署的說法一變再變,從一開始聲稱「沒有碰撞」變成「蛇行衝撞」,乃至執法過程沒有「密錄器」,金門地檢署的調查結果亦仍未公諸於世。金門協商的共識,須依據雙方都可接受的真相,也牽動後續的懲兇、賠償、道歉等實質問題,我方端出的真相陸方能否接受?此外,金門協商也關係目前遭陸方扣押的胡姓釣客、澎湖大進滿八八號漁船的返臺事宜,未來是否能循同一模式處理?

兩岸關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就每況愈下,蔡政府雖強調「維持現狀」,但現狀卻不斷被改變,且愈變愈惡劣。賴總統原宣佈「蔡規賴隨」,上任後卻拋出「新兩國論」,更讓兩岸關係倒退。兩岸軍事對峙雖把聲勢拉滿,但雙方顯然都不希望魚死網破,至少在金門協商上改爲匍匐前進,尊重「以和爲貴」原則。

IPAC年會此次在臺北舉行,表達挺臺立場,我們至表歡迎。我國原非該組織會員國,無法參加其內部會議,只能會外餐宴交流。但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竟聲稱,是在野黨拒絕參加,導致我國無法與會。此一謊言,隨即遭民衆黨立委陳昭姿打臉,因爲她人已在大會現場。事實上,IPAC雖表達挺臺立場,但該組織的主要重點是在「反中」,其作爲未必全然考慮臺灣的利益。也因此,賴清德總統出席該年會發表談話,只是提供了他一個向國際表態反中的場合,就怕他的談話又擦槍走火。

IPAC年會和金門協商同日舉行,充分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複雜糾葛,也暗暗應和了賴清德的兩手策略。無論如何,兩岸關係蘊藏多邊競合,漁船翻覆事件所幸和平落幕,美中臺的驚濤則仍遠難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