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22%遷徙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候鳥出現在巴西設於南極的研究站。(圖/路透社)

在《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大會14日於烏茲別克開幕之際,聯合國首度發佈《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警告22%遷徙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動物處境岌岌可危,人類不應再拖延改善行動。

地球每年有數十億隻動物跨越國界和大陸進行遷徙,爲覓食、繁殖和過冬橫跨全球上萬公里。遷徙物種可爲植物授粉、運輸營養物質、捕食害蟲並協助碳儲藏,在維持全球生態具備關鍵地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這份報告不僅涵蓋《公約》中的1189個野生物種,也分析了超過3000個未列入名單的遷徙物種。

報告指出,名列《公約》的遷徙物種之中,部分物種生存狀況雖有所改善,但近半數物種(44%)種羣數量正在下降,逾五分之一物種(22%)面臨滅絕威脅。令人倍感憂心的是,高達97%魚類遷徙物種都面臨滅絕威脅;1970年代以來,其種羣數量已減少90%之多。

分析稱,人類活動乃遷徙物種減少主因,過度開發與人類活動造成棲息地縮減則爲兩大主要威脅。研究表明,《公約》名單中有四分之三物種受棲息地喪失、縮減與碎片化影響,有七成物種則受過度開發的影響。此外,氣候變化、污染和入侵物種同樣對遷徙物種產生重大影響。

公約執行秘書富倫克(Amy Fraenkel)強調,遷徙物種在其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依賴各式特定棲息地,當動物遷徙時,它們的生存取決於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

富倫克指出,優先事項就是要對遷徙物種繁殖、覓食和中途停留的地點進行定位並採取保護措施。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1萬處地點對遷徙物種極其重要,但其中逾半數面積未被劃爲保護區,且有58%地點正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

在突出許多物種所面臨的嚴峻狀況的同時,報告也指出種羣數量仍有可能恢復。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主要包括:解決對遷徙物種非法和不可持續的捕獵、定位並保護重要區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並管理光、噪音、化學和石化污染。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安諾生(Inger Andersen)指出,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正嚴重危及遷徙物種。她強調,許多遷徙動物的處境岌岌可危,我們不能再拖延,必須共同努力儘速落實以上建議。

《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是聯合國的一項環境條約,提供一個國際性平臺處理遷徙動物及其棲息地相關事務,並聚集政府與學者合力解決各地遷徙物種及其棲地的保護需求。自1979年公約生效以來,目前已有133個締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