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協商可變通 多部門有小兩會

兩岸官方無法直接溝通,許多部會的兩岸小兩會,成爲變通的互動管道。圖爲觀光署的臺旅會北京辦事處入口處。(本報資料照片)

儘管當前兩岸官方溝通常遭陸方「已讀不回」,但兩岸互動多年,已衍生出多層次的聯繫管道與協商方式,作爲變通。除了海基、海協會的大兩會外,多個政府部門也都有所謂「小兩會」的半官方運作機制,譬如耳熟能詳的民航小兩會、觀光小兩會,還有經濟部下轄的「外貿協會」,都是政府推動兩岸經貿交流重要平臺。

具兩岸民航部門背景的「民航小兩會」(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在推動兩岸航班等議題溝通上,扮演重要角色。過往兩岸航班議題,政府一直是授權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與對岸的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進行協商,而馬政府時期,由於兩岸關係和緩,「民航小兩會」的角色,漸漸被兩岸民航部門的定期會議所取代。而如今隨着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民航小兩會」角色又重新受到重視。

譬如最近影響兩岸關係的M503航線一事,在大陸單方面宣佈取消該航線向西偏飛後,我方就是透過「民航小兩會」向陸方表達我方關切;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兩岸也是透過「民航小兩會」,安排武漢包機事宜。

此外,兩岸交通和文旅部門則透過「觀光小兩會」磋商旅遊、觀光議題。由我方的「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臺旅會),與大陸的「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海旅會)進行具體事務協商,2010年還在臺北與北京互設辦事處,便利兩岸旅遊服務。

受到兩岸關係起伏與疫情影響,「觀光小兩會」在編制上,近年一度節縮,但仍然保持一定量能。大陸海旅會臺北辦事處主任任佳燕2023年曾表明,希望促進兩岸旅遊重返昔日榮景。對於兩岸開放觀光,交通部長王國材去年在一場觀光界座談會上也表示,希望透過「小兩會」(臺旅會、大陸海旅會)機制,期待對等同時開放。

除此之外,在經貿方面,我方有經濟部背景的「外貿協會」,大陸在臺設立的兩家經貿辦事機構,即中國機電商會、海貿會臺北辦事處,對於兩岸經貿議題或企業交流都各自發揮不少助力。

除此之外,像是兩岸的郵局,有臺灣郵政協會與大陸的海峽兩岸郵政交流協會,互爲對口單位,迄今達成兩岸開放直接快捷、掛號信件,以及「兩岸e小包」等便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