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差不多 關鍵在北京迴應

2024臺海國際和平論壇10日在臺北召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祁凱立等人出席。(張鎧乙攝)

2024大選成三腳督局面,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10日參加臺海和平論壇時分析,本次大選變數多,尤其年輕投票族的選擇更是難以預測。他也直言,3組候選人所提出的兩岸政策其實大同小異,民衆最大的考量應是選後北京的迴應。

祁凱立分析,民進黨陣營力拚3度執政的路上面臨諸多挑戰,首先他們需要面臨多數選民想看見政黨輪替的呼聲;其次,目前情況是較受歡迎的蔡英文總統,交棒給不那麼受歡迎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最後則是年輕選民的問題,蔡英文曾在2016年及2020年吸引大量年輕人,然而現在綠營恐無法再吸引到那麼多年輕人。

祁凱立指出,這場選舉不像以往的藍綠競爭,而是3方競爭,競選過程看到民衆黨持續保持競爭力,不同於藍綠基本上已經穩固60歲以上支持者的票倉,這場選舉的關鍵在於年輕族羣。

他坦言,年輕族羣的行爲最難預測,因此年輕支持者是否轉而支持柯文哲或在家「躺平」等待選舉結果,成爲關鍵。

而各組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一直是本次選舉的攻防重點。不過,祁凱立認爲,3組候選人的兩岸政策都提及維護臺海安全穩定,也支持強化軍事嚇阻力,他們所提出的政策其實本質上都差不多。

但他提醒,會影響臺灣民衆投票意願的關鍵,應該是北京當局對選舉結果展現的態度及動作。當然北京會有他們「最不喜歡」的一組候選人。他也分析,本次大選國會3黨不過半,黨派間勢必相互合作、制衡,加深改變、推動重大政策難度,因此他不認爲臺海局勢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