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對臺冷淡

(圖/中新社)

風雨前的寧靜?大陸正召開「兩會」,過去由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一向是海外、特別是臺灣觀察兩岸政治風向的重要指標。民進黨執政今年將邁入第9年,兩會的「兩岸元素」已從絢爛歸於平淡,但這絕非「no news is good news」,在金門漁船事件未解決、臺灣新政府將上臺及中美關係年底可能轉向之際,臺海恐難風平浪靜。

在兩會中觀察兩岸政情的風向,除了政府工作報告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出席臺灣團會議或談兩岸也是指標。以2016年總統大選前爲例,2015年習近平提及「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蔡英文當選後,2016年習則說了三次「九二共識」,都選在重要節點說最重要的事。隨後習連兩年不談臺灣,除因靜觀兩岸發展之外,更因19大要召開,內部政治議題高於兩岸形勢。

但民進黨執政多年不認「九二共識」,反讓對岸更集中精力應對內部發展,也纔有19大後「習核心」定於一尊,更有利拿舉國體制應對中美爭議和疫情。只是從此,對臺政策少了掣肘,北京也就逐步遂行「以我爲主」的政策。

金門事件磋商因兩會中斷,臺灣不處理的後果「可大可小」。大事化小,表明北京不願生事;小事化大,就代表衝突已成北京的選項。

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首席幕僚趙春山近日自大陸返臺後說,「若大陸要對臺動武,我一點也不驚訝。」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也直言,兩岸形勢嚴峻,讓他「睡不好」。

兩會不談臺灣只是跡象之一,更令人擔心的是敵意螺旋後的冷漠及照章辦事,這纔是臺灣最該警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