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聲|方永新代表:打通新就業形態羣體的職業發展通道

2025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人大代表、餓了麼總裁方永新提交了《關於依託數字平臺推進數字化未來社區建設的建議》、《關於完善新就業形態羣體用餐需求精準普惠措施的建議》以及《關於立足城市發展需求 加強新業態職業技能培訓的建議》,提出要鼓勵騎手爲代表的新就業羣體成爲數字化社區建設的生態力量,同時也應進一步完善“工會愛新餐”以及新業態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新就業羣體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方永新表示,數字化發展必定要深入社區,爲人們創造美好生活;未來社區也必定要有數字化的加持,才能構建效率與溫度兼具的生態家園。

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而數字化則是激活社會活力的催化劑。推進數字化未來社區建設逐漸成爲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其當下更有着重要意義,包括提升社區治理效能、促進社區經濟活力、提升居民生活福祉等幾方面。

方永新認爲,由數字經濟產生的新就業形態逐漸成爲就業常態,關注這個羣體的權益保障和成長髮展,也成爲城市和社區溫度的重要體現。將這個羣體作爲數字化社區建設的生態力量,參與到助老服務、應急管理等社區工作中,也將有效提升社區治理的效能。

因此,方永新提出了4項建議,包括:建立黨建引領的數字化未來社區治理機制、形成多方參與的數字化未來社區共建機制、創新數實融合的數字化未來社區服務內容,以及探索智能驅動的數字化未來社區公益和低碳體系。

以騎手爲代表的新就業羣體,已經成爲了社區服務與社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以餓了麼爲例,目前已在上海普陀、楊浦、松江等城區與民政部門合作開展“助老e餐”服務,讓騎手深入社區解決高齡、困難老人的用餐難點,並首先在業內推出“熟人配送”的模式,給老人帶去更有安全感的貼心服務。家住楊浦區市京一村的羅阿姨患有眼疾,必須每日9點半吃早午餐以便於10點服藥。經過社區食堂與配送站點的專項討論,爲老人送餐的騎手主動提出每天在開始爲社區老人送餐前,單獨爲羅阿姨多跑一趟,體現了“熟人配送”服務背後可貴的情感連接。

騎手對於城市的付出也得到了雙向奔赴的關懷迴應。爲切實解決新就業羣體“就餐難、就餐貴”難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餓了麼”平臺推出的面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普惠項目“工會愛新餐”,通過“工會+平臺+商家”專項資源整合的方式,降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用餐成本。

上海市作爲“工會愛新餐”的首批落地城市,目前已經得到了上海7500餘家愛心商家的大力支持,共計提供16000多種“優惠、便捷、健康”專屬平價營養餐服務。爲讓“工會愛新餐”進一步提升騎手等新就業羣體的用餐體驗,方永新提出了加大供給資源,優化供給形式、強化宣傳推廣,拓寬觸達渠道、完善激勵機制,吸引社會資源等三項建議。

而打通新就業形態羣體的職業發展通道,也是提升他們就業質量,增加其城市歸屬感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強新就業形態羣體職業技能培訓,已成爲上海提升城市能級、保障就業、促進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針對目前新就業形態羣體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一些短板,方永新提出了精準對接城市需求優化培訓項目、完善技能認證體系提升認證含金量、強化激勵保障加大宣傳引導,以及凝聚社會資源,建設新就業形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城市服務體系等建議。

方永新表示:“餓了麼會持續通過我們的騎手保障和社區服務舉措,傳遞‘愛在回家’的理念:讓騎手在上海的城市生活感受到家的溫暖,也通過建設數字化未來社區,讓社區迴歸美好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