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春節不打烊”:請全國網友免費看話劇《永生之後》

如果有一種藥,可以讓人延長壽命至1萬歲,你會吃嗎?但是伴隨的代價是放棄孕育新生命,否則就要“立即停止服用永生藥,面臨自然死亡”的懲罰呢?

這就是科幻小說《永生之後》裡拋出的故事命題。由這部科幻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永生之後》2月13日起正式官宣全網上線,觀衆只要在手機上打開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嗶哩嗶哩、芒果TV等視頻平臺,搜索“永生之後”,即可免費觀看話劇全片。

話劇《永生之後》2月13日起全網上線。

《永生之後》小說原著作者爲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樑建章,舞臺劇《永生之後》則由上海冠佑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知名話劇、音樂劇導演周可執導。同時,樑建章作爲這部劇的出品人,也是首次請全國網友,線上免費看話劇。

話劇《永生之後》出品方認爲,春節假期,年輕人得以從繁忙的工作崗位中抽離,或陪伴家人、吃喝聚會,或尋求“詩和遠方”,也難得有閒暇,給精神世界“充充電”。這部軟科幻題材的話劇,拋出了“愛情、親情以及生死”等一系列年輕人“繞不開”的話題,用創新的影音劇形式,討論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人類社會帶來的終極改變與影響,讓大家在沉浸式觀看之餘,產生更多對於生命意義的思索;也爲喜歡科幻題材的年輕人,提供了兼具理性和溫情視角的“電子榨菜”。

人類失去“新生”,世界將會怎樣?

公元22世紀,隨着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終於成功研發出能夠帶來“永生”的生命藥物。然而,這一醫學奇蹟卻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德困境:永生和孕育新生只能面臨殘忍的“二選一”。《永生之後》的故事,以“永生藥”的發明爲背景設定,描繪了一個因爲“永生”而停止繁衍和代際更迭的人類文明。

選擇服用永生藥的人們生活在“長命區”,生命可以無限延續,但隨着人口數快速增長而被禁止繁衍後代,社會創新停滯,畏懼風險與挑戰。而選擇不服用長生不老藥的人們生活在“生死區”,要面對生老病死,但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這裡的人更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

話劇聚焦一位來自“生死區”的年輕女性黛瑪,突然闖入了“長命區”首席科學家傑德的世界。當傑德遇到洋溢着青春氣息的黛瑪,愛被重新點燃。女主角黛瑪不得不在“追求永生”與“孕育新生命”之間做出一個艱難而重要的抉擇,兩人也共同面臨着是否選擇永生,是否繁衍後代,以及思考未來科學真正要改變和顛覆的是什麼。

“去探索,創造,和愛”是這部作品的主題。“相對於宇宙的浩瀚,生命固然短暫和渺小,但只要存在愛情、親情以及生死,渺小的人類就可以無限延續,從而孕育無限的創新,並將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無限傳承。”該話劇出品人樑建章認爲:“在可預見的未來,生死和情感依然將只是人類的專利,那些對人性有深刻理解的創新活動仍將由人類主導,而創新和傳承,也將作爲人類有別於機器或AI的特權,賦予生命最根本的意義。”

“我覺得戲劇未必會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們拋出話題,期待跟觀衆共同去探索和思考。” 該話劇導演周可認爲。

話劇也拋出一個警示,那就是在人口嚴重老齡化以後,社會創新就會停滯,而繁衍和代際更替纔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目前正面臨世界上最嚴重的少子化和老齡化危機,迫切需要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來保持未來社會和經濟的活力。

逃避春節“社交疲勞”的年輕人,如何看待“永生”題材劇?

儘管樑建章熱衷於研究人口問題,但事實上,《永生之後》是一部與“催生”並不相關的話劇,恰恰相反,劇中探討的生命意義和人類未來,反覆啓迪着當代年輕人,要思考清楚到底爲什麼而生,爲什麼而活?生與不生,一定是取決於愛,取決於人類文明延續,取決於傳承和創新的發展,而非其他雜音。

回到現實世界,每逢春節假期,“催婚催生”都是年輕人逃不掉的話題,而五花八門的飯局、高頻的家庭親友聚會場景都不免讓年輕人隨時隨地陷入新一輪的“社交疲勞”,有不少年輕人乾脆選擇“躺平”式對待,“花式回懟親戚”“教科書式怒懟家人催婚”等話題頻見社交媒體熱門。

這些“躺平”的年輕人,又如何看待這部永生題材的話劇作品呢?

來自上海的95後陳蘭女士,在看完《永生之後》的線上完整版話劇表示,這部劇讓她想起一部奧斯卡獲獎動畫片《尋夢環遊記》,人生因愛而存在,因愛而延續。生命有其獨特性和珍貴性,家庭、親情和傳承也有重要性。

在劇中,陳蘭不喜歡意味着安全、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人們外表年輕但內核卻早已“朽木不可雕”的長命區,她覺得這裡的生活一眼可以看到頭:枯燥、缺乏創新、缺少激情;她喜歡人與人之間有正常情感和交流的“生死區”,“主打真實,活出自我”,這纔是年輕人喜歡的生活,嚮往的世界。

豆瓣影評人、青年編劇龍偉平則認爲,《永生之後》話劇帶有偏希臘史詩般的寓言色彩,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並不複雜,主要是將關注點放在人去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及向內心尋找答案,這是這部作品最與衆不同的地方。

比如,他深受啓發的點在於,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在發展到衣食無憂的階段以後,有兩個可能發展的方向,一是追求時間的延伸,二是追求空間的延伸。時間的延伸,是指通過長生不老或者人腦上傳等技術,最終人類不會死亡,也不需要繁衍,但文明的發展也就停滯了。另一種方向就是空間的延伸,繼續保持繁衍、旅行和太空探索等熱情。

這是一種“藝術象徵手法”的表達,龍偉平認爲,長生不老帶來的最大問題:不生孩子了。人還活着,但社會失去生機和創新力,等於死了。真正的幸福,不是個體的永生,而是人類履行繁衍義務,創造和延續文明,創造新希望。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那句:“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引導年輕人思考“生”的意義,爲何又是樑建章?

實際上,關於永生的藝術作品並不鮮見,探討的角度從科技善惡到倫理道德,涉及的學科從生物學到社會學,但從人類文明的創新與傳承的角度去思考,卻是一種全新的視角。

在樑建章看來,人類的進化史和文明史就是一個知識和基因的接力賽,通過創新和傳承,人類文明才呈現出如今的繁榮,締造了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知識大廈,以及80億的人類基因庫。而每一代人,都是這份偉大“遺產”的繼承者和積累者,更是創新者和傳承者。

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樑建章。

在人口問題研究上,樑建章像是一位孤獨行者。過去十多年,他一直身體力行,衝在影響、反思、探討人口政策的一線,時時刻刻“想讓別人生孩子”。他的熱情,在談論人口問題時總能被極大點燃。這樣關心人口問題的企業家,國內罕見,如學者何帆所言,“所有問題都能被樑建章歸爲人口問題。”

直到過年,他也還在保持着每日做研究的習慣,可謂“春節不打烊”。對《永生之後》話劇的上線,他也保持着極大的關注,希望年輕人通過這部作品,真正得以展開對生命意義和人類未來的思考。

從2012年《中國人太多了嗎?》到2014年再版《中國人可以多生!》,從人口經濟學著作《人口創新力》到人口科幻小說《永生之後》,再到最近線上話劇的推出,請全國人民免費觀看;十餘年間,樑建章不斷深入研究人口趨勢,他的微博、微信專欄等發聲渠道,幾乎都被“人口”話題所佔據,2021年,樑建章與多位學者還共同創辦了“育媧人口研究智庫”,並提出了很多鼓勵生育的具體措施;攜程也於2023年宣佈計劃未來投入10億元生育補貼,用於激勵員工生育。

從在公衆視野中以各種形式發聲,到以實際行動投入真金白銀支持,樑建章在其研究領域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對於外界評論,樑建章一向淡然處之,卻始終對人口問題保持着客觀與冷靜的思考,他意識到,人口問題背後,創新和傳承不僅關乎國家命運,更可以啓發年輕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口危機”的反思 纔是樑建章創作這部作品的初衷和目的。

“小說的動機最早還是從人口的角度出發,因爲我一直討論人口跟創新的關係,老齡化社會可能對創新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從日本到現在中國也是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把老齡化推到極致,也就是說,壽命可以很長,但沒有孩子的新鮮血液注入,會產生什麼極端狀況,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和思考。”樑建章曾表示。

永生和新生,躺平還是探索、創新?這部話劇,也提醒着年輕人:“永生”只是一個夢,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活好當下,天大地大,可勁造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