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十四五”網絡強國如何佈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在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工業互聯網領域,傳統“盡力而爲”的網絡將不再能滿足需求

2020年上半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整體平穩,但惡意網絡行爲持續活躍,對工業控制系統及設備的攻擊持續增多、受攻擊的行業範圍廣,工業互聯網安全形勢嚴峻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扈永順 張璇 實習生 關鬱凡

2020年,我國多項經濟指標同比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多項指標增速再創新高,成爲這一年全球經濟的一抹亮色,其中,數字經濟成功“補位”,爲全社會“重啓”和經濟復甦提供了強大助力,展現出了我國數字經濟的活力和韌性。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及《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對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內容均進行突出強調,對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爲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展望“十四五”,網絡強國建設如何開新局?近日,《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長期主持數據通信領域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攻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

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

《瞭望》:如何評價網絡強國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效?爲應對新挑戰、建設新經濟打下了怎樣的基礎?

劉韻潔:網絡強國建設的目標是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4億多中國人民。“十三五”期間,我們在網絡強國建設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

這期間,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4G基站佔全球4G基站數量的一半以上,網民數量超過9.4億。不僅如此,我們的通信網絡在實現網絡速率翻倍提升的同時,資費水平降低了95%,實現了人民羣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極大推動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

同時,網絡通信技術發展也推動了智能製造水平的提升。根據工信部數據,目前我國已建成超過70個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的數量達到4000萬套,工業APP超過25萬個。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大大加快。

我國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未來,隨着網絡強國建設不斷深入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將在個人消費和生產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也將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瞭望》:網絡強國與數字中國是什麼關係?

劉韻潔:“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隨後國務院提出將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作爲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總目標。由此不難看出,網絡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着眼未來,順應時代和國際發展趨勢,爲我國網絡信息事業發展制定的頂層設計,而數字中國則是網絡強國建設的具體目標。從實際實施層面看,網絡強國建設爲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基礎和技術支撐,數字中國是網絡強國的具體表現和結果。

“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最初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35.8萬億元,佔GDP比重爲36.2%,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儘管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們與真正建成網絡強國還有一段距離,這也是《建議》繼續提出堅定不移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原因。網絡強國戰略和數字中國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並最終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發力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

《瞭望》:在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我們面臨哪些挑戰?

劉韻潔:在互聯網發展的上半場——以日常生活爲應用場景的消費互聯網領域,我國已經走在前列,成爲全球最大的消費互聯網國家。在互聯網不斷深入社會各領域時,互聯網發展的下半場——將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於實體經濟的工業互聯網,也悄然開局。

互聯網如果與實體經濟實現緊密結合,將產生相較於消費領域更大的效能,從而極大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但是新的領域也意味着新的需求,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我們還有很多挑戰需要克服,具體而言:

首先是對網絡確定性要求高。在對網絡帶寬、時延、抖動等精度要求非常高的工業生產領域以及遠程醫療、車聯網等,都需要確定性的網絡爲其服務,傳統“盡力而爲”的網絡將不再能滿足需求。比如說工業控制需要250微秒的抖動,就是每250微秒就要發一條指令。這個抖動大於250微秒,指令就丟了,生產線可能會出問題,所以確定性的網絡是一個剛需。

其次是差異化需求增多。傳統網絡總是面向所有用戶羣體提供統一服務,但在工業領域,由於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不同,對網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互聯網能提供差異化,甚至可定製的網絡服務。

再者是對網絡安全要求更高。相比於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一旦遭受攻擊,很可能會對工業生產運行造成影響,進而引發安全生產事故,這就對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安全、設備安全、控制安全、數據安全等提出了挑戰。

除了這些,工業互聯網還面臨諸如雲網協同、網絡效率提升等多方面問題。儘管我們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是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衝破這些阻礙。

《瞭望》:你主導完成的“面向服務的未來網絡試驗環境與技術創新”成果能夠解決哪些問題?

劉韻潔:我所在的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正在建設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這是我國在通信與信息領域的一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依託這一試驗設施,我們取得了“面向服務的未來網絡試驗環境與技術創新”一系列成果。

這一系列成果解決了傳統互聯網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的問題,提高了網絡定製化能力,將爲工業互聯網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例如我們完成的全球首個確定性廣域網創新試驗與關鍵技術突破,能爲工業互聯網等應用提供確定性的服務保障能力,能夠對網絡的時延和抖動進行更精準的控制,爲形成超遠距離控制打下基礎。該技術投入應用後,真正的“無人工廠”將成爲現實。我們還驗證了“服務定製網絡”體系架構的可用性,實現企業、行業低成本按需定製自己的網絡。

這些技術突破將助力我國把握互聯網轉向實體經濟的重大變革機遇,實現互聯網發展下半場的領先,並最終建設成網絡強國。

觀衆在貴陽市舉辦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追夢·未來”數字藝術特展上體驗藝術作品《宇宙深空》(2019年5月27日攝) 楊文斌攝/本刊

“十四五”如何開新局

《瞭望》:網絡強國建設“十四五”開新局,應在哪些方面發力?

劉韻潔:《建議》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再次被賦予新的內涵、要求和歷史使命。隨着網絡信息產業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網絡強國建設也將在我國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網絡強國建設要在“十四五”開新局,首先仍需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爲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後需要加快佈局。這不僅是加強網絡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更是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我國信息產業的前提基礎。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才能發展好信息產業,將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爲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更好賦能。

其次,需持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我國在網絡信息產業領域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短板仍然是制約網絡強國建設的要素之一。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需要探索以新型舉國體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的方式方法,高校院所、企業也應通力合作,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再者,持續提高網絡安全水平。2020年上半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整體平穩,但惡意網絡行爲持續活躍,對工業控制系統及設備的攻擊持續增多、受攻擊的行業範圍廣,工業互聯網安全形勢嚴峻。這提示我們要加快培育形成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鏈,提供網絡安全防護的企業更要提高應對網絡安全風險挑戰的能力,以新的安全架構築牢網絡強國屏障。

《瞭望》:“十四五”期間,如何更好推動網絡空間的國際合作?

劉韻潔: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後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經過幾十年發展,網絡通信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承載着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因此也有人說,網絡空間已經成爲繼陸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空間”。與此同時,隨着技術發展,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並逐漸發展成爲一個全球性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是我國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未來網絡信息事業發展給出的思考和倡議。正所謂“獨行快,衆行遠”,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離不開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第一,應該形成廣泛的國際共識,網絡空間主權需要相互尊重。網絡是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成果,也理應由人們共享。每個國家都應該有合理發展和管轄自身網絡空間的權利,並得到尊重,這是各國自身發展和開展相互合作的前提。

第二,應當建立網絡空間發展的國際規則秩序。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則。網絡空間的合作是新領域,更應該在明確的規則秩序下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國際合作的效率,更能保證國際網絡事業發展的長效健康。

第三,共享發展成果,加強合作交流。網絡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人類社會交流,同樣,網絡的發展也離不開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一直致力於網絡空間安全的研究,並且在努力推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2020年6月,我們舉辦了“第三屆‘強網’擬態防禦國際精英挑戰賽”,邀請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的39支頂尖“白帽黑客”戰隊和1支“多國聯合”戰隊,向內生安全雲平臺和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典型靶標發起48小時不間斷的280餘萬次全方位、高強度進攻,來驗證和分享我們的網絡空間擬態防禦技術,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爲培養網絡安全人才,發展網絡安全事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機制。

總之,網絡空間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財產,需要各國聯合起來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