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究竟算是就業還是失業?國家就業率該如何計算這些人?

在當下這個多元化的就業市場中,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少朋友心裡都有個疑問:靈活就業人員到底算是就業人員還是失業人員呢?還有啊,這就業率統計的時候,該咋把他們算進去呢?今天咱們就來好好嘮嘮。

一、靈活就業,啥模樣?

所謂靈活就業,涵蓋的範圍那叫一個廣。外賣小哥風裡來雨裡去,按單結算收入;自由撰稿人在家對着電腦敲字,一篇稿子換一筆報酬;還有兼職做手工活的、開網約車的…… 這些人沒有傳統意義上固定的朝九晚五,工作時間、地點、形式都很 “隨性”,收入也不穩定,全靠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多勞多得。

二、就業 or 失業,傻傻分不清?

從本質上來說,靈活就業人員當然屬於就業人員。他們雖然沒有和企業簽訂常規的全日制勞動合同,但實實在在地通過自身勞動獲取報酬,參與到經濟活動當中。他們自主經營、自我僱傭,是在用自己的技能、時間創造價值,滿足社會的部分需求,並且維持着自身的生計,這完全符合就業的內核定義。

打個比方,一位兼職做家教的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幫學弟學妹們補習功課,每月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這筆收入讓他能負擔起自己的生活費,還能攢下點零花錢。他有活兒幹、有錢賺,你能說他失業嗎?顯然不能。

三、就業率計算中的 “靈活難題”

可到了計算就業率的時候,靈活就業人員就給統計部門出了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傳統的就業率計算往往是基於企業正式僱傭關係,看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保的人數與勞動力總人口的比例。但靈活就業羣體遊離在這種傳統模式之外。

一方面,他們的工作流動性大,這個月送外賣,下個月可能就去擺攤了,數據採集難以及時精準。另一方面,部分靈活就業者社保繳納不規範,甚至沒有社保,很難通過常規社保渠道去統計覈實。而且,很多兼職行爲屬於短期、零散的,沒有一個統一的報備機制,很容易被遺漏。

那怎麼辦呢?目前一些地區已經在嘗試新辦法。比如,通過大數據抓取各平臺活躍的靈活就業人員信息,像外賣平臺的騎手數量、活躍的自媒體賬號等,大致估算出從事靈活就業的基數。同時,結合抽樣調查,深入社區瞭解居民從事靈活就業的情況,雙管齊下,讓數據儘量完整。

四、靈活就業,未來可期

隨着社會發展,靈活就業只會越來越普遍。對於個人而言,它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能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對於社會,它激發市場活力,創造更多小微經濟機會。而我們理解清楚靈活就業人員的身份,完善就業率統計,能更好地爲政策制定提供依據,讓這個龐大羣體得到應有的保障與支持,推動就業市場向着更健康、包容的方向發展。

所以啊,下次再提到靈活就業,大家心裡就該有本明白賬,知道他們是就業大軍中活力滿滿的一支,也期待着統計方式能越來越精準,爲他們 “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