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角鴞還在! 北市虎林公園修樹維護公安

虎林公園近期仍傳出領角鴞叫聲,顯示領角鴞仍在公園範圍內活動。(摘自北市公園處官網)

有關外界質疑信義區虎林公園今年7月修剪樹木時,將樹上的領角鴞巢樹枝砍除一事,北市府公園處澄清,僅作藤蔓移除及適度枝葉修剪,未發現領角鴞繁殖樹洞,近期仍傳出領角鴞叫聲,顯示領角鴞仍在公園範圍內活動。另外,東明公園樹木修剪頻率與以往並無差別,因附近人口漸增,藍鵲不喜人羣,可能因此漸少出現蹤跡。

公園處表示,虎林公園一株棱果榕樹遭藤蔓密集攀附,顧慮已影響樹木生長,導致枯枝斷裂,甚至可能造成樹倒風險,因此進行藤蔓移除作業,並作枝葉修剪。施作期間避開鳥類育雛期且並未於該樹發現鳥巢,樹木移除藤蔓後已逐漸恢復生長。

公園處表示,接獲里長反映領角鴞問題後,已於今年9月7日邀集臺北市立動物園及社團法人臺灣猛禽研究會與里長現場會勘,猛禽研究會檢視現場樹木,認爲該棵樹木非領角鴞繁殖樹洞位置,推測領角鴞巢洞應在鄰近樹木或山區,動物園表示,從里長描述近期還有聽到領角鴞叫聲情形,顯示領角鴞還停留在周邊綠地,依現場周遭綠帶相連環境應不影響領角鴞之生存。

動物保護處認爲,由於領角鴞多半利用天然樹洞繁殖育雛,虎林公園周邊尚有永春陂溼地公園及四獸山等郊山森林,原本就適合領角鴞生存;因與人們居住環境與活動領域重疊,公園裡的麻雀、白頭翁、老鼠、青蛙、蜥蜴等被領角鴞當作食物來源,而成爲穩定活動場域,但虎林公園不一定爲繁殖、育雛之固定地點。

由於每年5至11月爲本市防汛期,高溫多雨易導致多數植物快速生長,在臺風或豪大雨期間,若公園內樹冠層如果積壓大量藤蔓,可能會造成樹木傾倒,造成市民生命財產損失。爲降低意外風險,公園處必須進行樹木修剪,但僅針對藤蔓及枯枝部分,應不致影響領角鴞生存。

另外,東明公園自2016年1月由南港區公所移撥至公園處,經查樹木修剪及植栽更新補植的頻率與在區公所維護時差異不大,均是爲了防颱及公園景觀目的所實施,並未過度修剪,每2-3年會進行一次,且樹木修剪均避開臺灣藍鵲的育幼期,避免影響鳥類的繁殖孵育。

東明公園周遭環境最大的改變,在2020年1月及4月東明公宅住民入住,原先臺肥出租國宅爲5層樓,219戶,改建後的東明公宅爲21層樓,700戶。由於建物變大,人口變多,公園早、晚使用民衆較原先增加一倍以上,推測可能是由於建物及公園活動民衆的增加,讓臺灣藍鵲這兩年比較少出現在東明公園。

公園處表示,公園生態化是市府持續努力的目標,在規劃樹木修剪時,原本就會特別避開動物的繁殖期,今後會更審慎考量公園現地條件,進行環境維護,以維持公園內動植物的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