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續上一口氣,全靠消費降級?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略大參考(ID:hyzibenlun),作者:楊知潮,編輯:原野,原文標題:《零跑賣得好,是因爲中產不行了?》,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儘管高端住宅的銷售和出國旅行項目火爆異常,但拼多多一季度近六成的業績增長,還是反應了當下消費的真實主題。

一個詞:便宜。

體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是低價新勢力的再次崛起。5月,零跑汽車銷量破萬,躋身新勢力排行榜的第二位,相比年初幾百臺的成績,可以說是鳥槍換大炮。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更受中產喜歡的蔚來和小鵬,還是沒有走出銷售疲軟的困境,恢復至去年水平。

這場恢復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高端定位,曾經是蔚來和小鵬崛起的密碼,但在當下的消費週期裡,以技術、服務、品牌爲內涵的調性逐漸祛魅,價格成爲消費者更在乎的參數。哪吒和零跑的崛起都受益於此。尤其是零跑,減配降價3萬的舉措,無異於一劑腎上腺素。

當然,以接近3萬的銷量穩居新勢力銷量榜榜首的理想,還在維繫着“蔚小理”最後的體面。不過,它的暢想依然印證着當下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畢竟,相比於重服務的蔚來、重技術的小鵬,擅長車內空間裝修的理想,最能符合消費者的保守消費需求: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面子。

出局的,崛起的

5月的新勢力銷量數據悉數出爐,理想延續自己的強勢,環比增長10%,銷量接近3萬臺。

但除此之外,起售價在20萬以上的新勢力,整體表現都一般。

小鵬汽車共交付7506輛新車,環比增長6%,但同比減少約3000臺,業績仍然沒有恢復。一季度,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小鵬的銷量同比下滑了47%,近乎腰斬。全村的希望P7i上市後,4、5月銷量都沒有突破8000臺,導致它面臨的形勢繼續嚴峻。

蔚來交付6155輛新車,環比下降7.6%。整個2023年,除了2月短暫實現過銷量過萬,蔚來都在幾千臺的區間掙扎。

去年動輒月銷量過萬的問界,成績下滑得也很明顯。5月共交付新車5629輛,還環比增長了22.7%。

與此同時,作爲“低價兩兄弟”的哪吒和零跑,重新回到第一梯隊。

其中,哪吒5月交付13029臺,刨掉2000臺海外銷量,在國內新勢力中排行第三。這意味着,這位2022年的新勢力銷冠,正在從今年一季度的下滑陰影中逐漸復甦。而5月銷量僅次於理想的零跑汽車,成爲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最大變量。

比銷量數據更重要的是,零跑的銷量結構改變了。

零跑不是第一次在銷量上超過蔚來和小鵬,但之前靠的只有低價。而5月,銷量支柱變成了零跑C11,該車系交付超7100臺。這是一款十幾萬的車,至少對零跑來說,算是“高端產品”了。而在整個5月的交付中,C系列超過了1萬臺。這意味着,廉價的T03最多隻有2000臺,零跑正在擺脫對低價車的依賴。

其實就在四個月前,零跑還瀕臨出局。

今年1月,零跑只賣了1000出頭,環比暴跌超9成。2月的情況也沒有多好,只賣出3198臺。要知道,零跑在2022年曾經多次單月交付過萬。3月的新品發佈終結了這波頹勢,核心就是減配降價。

幾款新車的降價堪稱誇張:本來售價就便宜的T03降價0.96~2.26萬元。C11純電版起價降了三萬元,最高配的C01甚至降了6萬元。此外,純電車型C11推出了增程版,作爲一款B級SUV,C11增程版的起價來到了15萬元以下,和比亞迪宋差不多。而它的車內空間與理想汽車有諸多相似,堪稱低配版理想。

當然,價格低了,配置也得犧牲點。零跑旗下各車型存在不同的減配情況,包括電機功率下降、電池容量縮小、全景天窗變成加錢選配、部分智能駕駛功能消失等變化。

這是一場豪賭。在發佈會前,零跑的銷量正在連續下滑中承壓。創始人朱江明曾表示:如果零跑 2023 年銷量上不去,那後面也就沒什麼希望了。可以說,彼時的零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而對於品牌實力偏弱的零跑來說,“破財免災”是唯一能打的牌。

幸運的是,零跑賭贏了。

減配降價直接刺激了銷量,3月,零跑汽車3月共計交付新車6172臺,環比提升93%,雖然還沒有恢復到2022年的水平,但C11全系訂單超過了1萬。4月,一部分訂單轉化爲銷量,零跑的銷量恢復到8700臺。很顯然,零跑踩中了當下消費者的痛點:便宜就行。

只剩性價比?

新勢力是含着逼格出生的。

2015年前後,乘着新能源化的風口,早期的蔚小理都將高端市場作爲基本盤,他們瞄向的都是彼時中國正在快速擴大的新興羣體:中產階級。蔚來CEO李斌甚至放出豪言:買蔚來是選擇一種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事實證明,錨定高端市場和中產階級,對早期新勢力來說是正確的。

在PPT造車時代,融到多少錢是競爭的主題。高端化提供了故事,確保他們能在沒有產品的情況下就成爲資本寵兒,籌到足夠的資金造車。相比之下,走平價路線的零跑和哪吒的融資能力就差了很多,他們都陷入過數月甚至一年沒有投資的窘境。

2020年~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式進入銷量說話的時代。蔚小理的“逼格”此時依然奏效,三家屢屢霸榜前三。而零跑和哪吒在默默無聞長期。

因爲彼時,以城市中產爲代表的人羣,更能接受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新鮮事物。以2021年的數據爲例,B級純電車佔比高達29%,而便宜A級車只有23%,A級車的新能源滲透率只有8%,更不用說裡面有多少網約車。在均價40萬以上的蔚來銷量多次破萬的同時,彼時鑽研A級車的零跑根本賣不動,售價十幾萬的零跑S01出師不利,如今早已停產。

但中產的標籤能夠一直奏效嗎?

市場在變化。啞鈴向橄欖的變形基本完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A級新能源車成爲市場主流,累計銷量達238.6萬輛,同比增長1.4倍。15萬~20萬元成爲最受歡迎的價格區間,相比之下,蔚來和小鵬的價格區間開始顯得有些太高了。

也是在這一年裡,傳統車企全面超越了蔚小理。比亞迪更是一騎絕塵,在新能源賽道開啓了狂飆。

時間撥動到2023年。車企們都拿到了一份同樣的考卷:如何爭取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價格戰應聲而起,瘋狂的降價撕碎了一切圍繞逼格的裝飾,暴露出當下經濟週期裡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只要便宜,其他缺點都可以忍受。

車企曾經引以爲傲的智能駕駛、品牌、服務、渠道等打法,在“打五折”的大促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所有的邏輯都失效,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只剩下價格,只有性價比足夠高的產品纔有機會出頭,比如15萬的B級車深藍,降價到利潤下滑的Model Y,跌到10萬以下的比亞迪秦冠軍版,20萬以下的比亞迪漢冠軍版等等。

體現在新勢力陣營中,就是小鵬的自動駕駛被比亞迪和特斯拉的低價優勢磨平,以及,蔚來鼓吹的服務,也被理想的冰箱彩電大沙發壓上一頭。

當新勢力正式進入性價比時代,零跑的機會也就來了。

一衆新勢力品牌中,幾乎只有零跑和哪吒主打性價比。零跑更是天天把性價比掛在嘴邊的,它的理念中有一句,“以15至20萬元的價格買到30至40萬元配置的汽車”——當然,在減配後這句話很難再成立,但性價比的指導思想是沒變的。

其他暢銷的新能源產品也大致符合這個規律。降價後的特斯拉、顛覆價格的比亞迪、把B級車賣成A級車價格的長安,甚至包括昂貴的理想,高高揮動的旌旗都是“性價比”。

這是爲了生存的明智選擇,但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下大環境的映射。曾經,新入局的創業者喜歡暢談夢想,把先發優勢和獨特的產品理念,作爲自己對抗傳統車企的武器,但如今,他們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和傳統車企卷價格了——這是一場與優雅無關的肉搏。

變數

哪吒汽車創始人張勇曾經說過,因爲價格偏低,只有哪吒的銷量達到蔚來的兩倍、三倍,纔算是真正超過他。

如今,零跑和哪吒的銷量真的接近蔚來的兩倍了,它們真的超過蔚來和小鵬了嗎?

答案是有疑問的。

哪吒的半數銷量還是來自七八萬的哪吒V,沒有真正地完成“高端化”。看似實現“高端化”的零跑,也還禁不起細究。

第一,零跑的平均售價還是偏低。財報顯示,一季度零跑單車收入約爲13萬元,即使二季度有所提升,但C系列的起售價畢竟只有15萬。而小鵬在價格戰後的平均售價還有19.3萬元,蔚來更不用說。

第二,零跑的崛起來自降價——就像在急救室裡使用腎上腺素,而且降價幅度太大,動輒3萬元以上的降價,放在新勢力身上,不免讓人擔心其利潤表現。

要知道,零跑的財務數據本來就不樂觀,財報顯示,在一季度收入14.42億元的情況下,零跑歸母淨虧損 11.33 億元。毛利率爲-7.8%。

而其他新勢力品牌裡,即使是銷量腰斬的小鵬,也還維持着正的毛利率,蔚來的毛利率更是在雙位數。

雖然二季度零跑的平均車價在提升,但這最終能否和降價相抵消,從而維持毛利不下滑,還要等財報發佈以後才知曉。

第三,零跑的體量仍然太小,或許無法面對愈演愈烈的價格戰。

零跑的崛起來自其在微型車上的獨特優勢:又便宜又精緻,並以此與五菱進行錯位競爭。但15萬左右的價格,已經讓它進入傳統車企的腹地,特別是降價後的零跑C11,更是成爲比亞迪宋PLUS的直接對手。

越是激烈的戰場,越考驗財力——這正是零跑的弱項。截至一季度,零跑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融資產、定期存款餘額爲 88.799 億元。作爲對比,小鵬賬上有着超過300億的現金儲備。

此外,零跑的研發費用較低,2022年只有約小鵬的四分之一,技術和現金的儲備都不足。進入二季度,價格戰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這樣的戰局中,零跑很可能跟不上其他品牌的促銷節奏。

整體來看,零跑要守住5月的銷售優勢,挑戰還很大。至於真正超過蔚來和小鵬,就是一段更加漫長的道路了。

當然,對於先天不足的二線新勢力來說,零跑能夠走到今天,已經實屬不易。融資沒有優勢,入場時只能靠低價“老頭樂”……這些都是它的卑微之處。如果說蔚來和小鵬經常因爲缺錢缺銷量而“進入ICU”,那麼零跑從創建至今,幾乎就沒在ICU之外呆過幾天時間。從堅持和勇氣的維度來看,零跑還能努努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略大參考(ID:hyzibenlun),作者:楊知潮,編輯:原野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