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其實是父子關係而非兄弟關係|文史宴

劉備、關羽、張飛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生活在漢末三國時期。

劉關張是歷史人物,但是演義小說中和民間故事中劉關張的形象有了很大改變,已經跟歷史相去甚遠了。

劉關張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小說《三國演義》第一回說道:

在《三國演義》裡,此後,他們便以兄弟相稱。在《三國演義》中,他們是兄弟關係。

歷史上的劉關張是什麼關係呢?《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裡提到:

根據這些記載,三人彷彿真是兄弟關係了。演義和史書中的這些記載,很可能是民間認爲劉關張是兄弟關係的根據。

但是,他們到底是關係呢?

關於這一點,即使是虛構的《三國演義》在第二十七回也有提示:

史書《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裡也提到:

可見,關羽、張飛與劉備的關係,本質上還是主人與馬仔的關係。

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接近於兄弟關係嗎?不。

在古人的倫理中,君臣之間是擁有者與被擁有者、是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說好聽一點,如果非要用家庭關係來比擬的話,君臣更像是“父子”關係(這就是古人經常說官員“愛民如子”的原因)。所以,古人常說君主是“君父”、臣民是“臣子”。

根據《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曹魏的侍中劉曄在關羽死後說:

這裡更清楚地說明了關張與劉的真實關係:君臣。

二十四史中有好幾處“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的說法。但是“義”是指明分,是根本的,“恩”是派生的。

許多普通民衆不加思考地認爲兄弟關係是最親的,其實不是。親子(父子)關係纔是最親的。

而且,根據古代倫理,父子關係具有兩重性:父子關係除了有基於血緣的親近,父親對兒子還握有生殺大權。

關於後一種關係,隨意舉幾個例子吧。比如,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後周的宰相範質去見趙匡胤,說:“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甚至當兄弟變成君臣後,兄弟 關係也可以 變成父子關係 ,三國時期魏國的曹植在他的哥哥魏文帝曹丕上的《上責躬應詔詩表》有一段:

與魏文帝曹丕一母所生的曹植簡直在叫他的哥哥爲父親了。君臣關係不可能是兄弟關係(使真正的兄弟都不再是兄弟),而更像是父子關係,這又是一個好例子。

在傳統倫理中,父親對兒子是有生殺予奪之權的。傳說中,商代的孝己被他的父親殷高宗武丁流放、晉獻公命令兒子公子申生自殺、秦代的扶蘇在聽到父親要他自殺的命令後不辨真假就立刻自殺了。

用虛擬的親屬關係來建立權力網絡,是中國社會的常見現象。認乾爹乾孃、結拜兄弟是常見的兩種。比如,從唐朝後期開始,太監和地方軍閥(比如田令孜、王建、李克用)都收了一大堆乾兒子。這種習慣影響甚爲久遠。結拜兄弟在演義故事和民間故事裡太常見了。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民衆往往不假思索就認爲,兄弟關係是最親近的。

王學泰先生認爲,這種重兄弟甚於父子的價值觀,很可能是受到了遊民價值觀的影響。

跟生活在社會正常秩序(宗法關係)內的定居民相比,遊民沒有穩定的家庭和社會關係,所以很容易奉行“四海之內皆兄弟”:誰能給我利益,誰就是兄弟,誰就是好人(演藝故事裡的關羽、張飛也是因爲看到劉備有飛黃騰達之相,才願意跟隨他的)。

對遊民來說,跟“兄弟”相比,妻子都不那麼重要。“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就是這個意思。《三國演義》裡的劉安、《水滸傳》裡的“英雄們 ”、歷代叛亂中殺妻殺母的草寇,都是如此。

在宋朝以後,遊民的價值觀通過話本、說書、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作品傳播,影響更大了。有意無意之間,今天的我們仍然受到這些價值觀的影響。

總而言之,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不是兄弟,而是君臣。非要拿家庭倫理關係來比擬的話,君臣關係更像父子關係,而不可能是兄弟關係。民衆對他們關係的想象,是錯誤的。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